明代初年,在結束了元末以來社會動蕩不安的混亂局麵,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經濟得以複蘇和發展,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出現了所謂“洪永”盛世。在此期間,朝廷堅持“世治宜用文”的文教政策,集中精力發展官學和強化科舉考試,並且取得明顯的成效,官學教育得到空前的發展。據《明史·選舉誌》稱:
明代書院的發展與明代的文教政策有密切關係。
正德、嘉靖兩朝對書院發展采取支持、鼓勵的方針,促使書院蓬勃發展,結果發展規模擴大,書院數量猛增,書院講學的宗旨和內容也出現不合官方意圖的趨勢。朝廷感到有失控的危險。尤其是不少書院被卷入朝野政治鬥爭的風浪中,引起朝廷的警覺,在某些政治勢力的操縱下,自嘉靖後期起,多次出現禁毀書院的事件。但是,書院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事實上是禁而不止,毀而難廢的。
中央官學規模擴大,設施充備,製度完善,待遇優厚。有人稱:明代中央官學“規製之備,人文之盛,自有成鈞,未之嚐聞也”。地方各級官學也普遍設立,並采取一係列措施,調動入官學讀書的積極性,一度形成“家有弦誦之聲,人有青雲之誌”的社會風氣。
白鹿洞、嶽麓兩座著名書院的相繼修複,確實起到了“流聲光於天下”的作用。朝廷也一改長期對書院冷漠的態度,主動提倡建書院,如:憲宗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命江西貴溪縣重建象山書院”,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以吏部郎中周木言修江南常熟縣學道書院”。這都標誌著明代書院全麵興盛時期即將來臨。
正是在明代朝廷全力發展官學,強化科舉考試的文教政策導引下,造成了明初近百年書院備受冷落,陷入沉寂狀態。近代學者、書院史研究專家柳詒征先生在《江蘇書院誌初稿》一書中指出:“明初教士,一歸學校”,而“講學書院之風一變,其存者徒以崇祀先儒耳”。清代學者黃以周也曾說過:“學校興,書院自無異教;學校衰,書院所以扶其弊也。”
有人統計,明代共建書院近1600所,其中正德年之前所建約500所,正德年之後所建約1100所。就是說,從朱元璋建明至正德元年(公元1368—1506年)近140年,所建書院,僅占明代書院總數的30%,正德之後同樣不足140年(公元1506—1644年),所建書院占明代書院總數的70%。而正德、嘉靖兩朝(公元1506—1566年)共60年,卻建書院達634所,占總數近40%,超過正德前140年所建書院的總和。在王陽明、湛若水等人及其弟子門人講學活動的主要地區,書院增設更盛,如:江西書院達265所,浙江也達173所,廣東(含海南)149所。三省之和近600所,占全國書院1/3以上。連西北、西南等邊遠地區,如甘肅、寧夏、貴州、雲南等省區,也創建了不少書院,而且絕大部分為正德年之後所建。
明,天下府州縣衛所皆建儒學,教官四千二百餘員,弟子無算,教養之法備矣……蓋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問於下邑荒徼、山陬〔zou鄒〕海涯。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