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元代的書院和理學的傳播(3 / 3)

吳澄的門人中還有不少創建書院或在書院中講學,闡述“和會朱陸”的人。如:夏友蘭,捐田500畝創鼇溪書院,書院宗旨為“必先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收斂此心……其求端用力之方,在研讀四書、五經、初非記覽無益之書以誇情洽,雕琢無用之文以炫華藻”。吳澄讚其“悉明孔子之道,故其於先宋後宋所創書院之意皆兼而有之。”實際上是充分肯定其兼取朱陸之長而遜兩家之短。又如:虞槃〔pan盤〕,虞集之弟,曾任全州清湘書院山長。包希魯受教於吳澄,曾任龍溪書院山長,主張“教人必先德行而後文藝”。張鑒,深得吳澄賞識,曾任景星書院山長。

趙複的弟子門徒除許衡外,還有姚樞、郝經、竇默、劉因、梁樞、趙彧〔yu玉〕等。這些人都對元代書院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有的本人創辦書院,有的由他們的弟子創辦書院,而且均以程朱理學為講學宗旨和內容。如:劉因,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入元終身不仕,一生隱跡鄉野,創建靜修書院授徒講學達25年之久。他極力推崇理學大師,“邵(雍)至大也,周(敦頤)至精也,程(二程)至正也,朱子,極其大,盡其精,而貫之以正也。”據說他教學中,“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元代首創的太極書院,既是北方創辦書院之始,又是理學在北方傳播的第一個基地。

元代的“漢化”方針在元初已初步形成,“尊孔崇儒”是“漢化”的基本內容。不過在元初,由於當時南北“聲教不通”,宋代理學還未傳到北方,北方仍是“句讀”之學。在入主中原、進兵南宋之後,理學才逐步北傳。“尊孔崇儒”發展為“尊崇理學”,這一變化與書院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吳澄是元代理學在南方的主要代表人物,與北方的許衡齊名,有“南吳北許”之稱。吳澄從學於饒魯的門人程若庸。而饒魯本是朱熹高足黃榦的弟子,但他不株守朱學門戶,“晚年多不同於朱子”。程若庸主講臨汝書院20餘年,雖以朱熹學說教人,但“不盡合朱子之意”。吳澄在偏離朱學,“和會朱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以至有“宗陸背朱”之嫌。吳澄認為,所謂朱陸之爭,實際上是朱陸的庸劣門徒們製造出來的,朱熹與陸九淵“二師之為教一也”。

值得注意的是,饒魯、程若庸、程紹開、吳澄、虞集等都是有感於朱學的“支離”偏頗日甚,探索如何吸收陸學之長,以補朱學之短,從而力求發展和完善朱學,而走上“和會朱陸”的道路,也可以說是“由朱入陸”的。

吳澄對元代書院的發展影響很大,他早年就讀於臨汝書院,從師於程若庸,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和深刻印象。他在《送臨汝書院山長黃孟安序》中追憶說:“餘昔遊處其中,有宿儒揭領於上,有時彥曳裾於下,肩相摩,踵相接,而談道義、論文章者彬彬也。晝之來集者如市,夜之留止者如家。”後又曾從師於程紹開。程紹開“嚐築道一書院,以和朱陸兩家之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