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是吳澄最得意的弟子。自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15歲起,直至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25歲,整整10年隨吳澄遊學。虞集對書院講學十分重視,早年曾自號書屋為“邵庵”,晚年講學於崇仁山中仍以“邵庵”為名,因來學者日眾,至不能容,弟子們助其擴建規模,作邵庵書院。他經常應邀到各地書院講學,關心各地書院的發展,對書院教育有許多精辟的見解。他先後撰寫了書院記等有關書院的文稿10餘篇。如: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作《慈利州天門書院記》,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作《西山書院記》,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作《故丹陽書院山長馬君墓碣銘》,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作《鶴山書院記》、《滕州性善書院學田記》,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作《光澤縣雲岩書院記》、《蘭山書院記》,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作《重修張岩書院記》,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作《尼山書院記》,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作《南軒書院新建藏書閣記》,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作《屏山書院記》、《考亭書院重建文公祠堂記》、《撫州臨汝書院複南湖記》。為元代書院留下了寶貴的史料文獻。
《宋史·趙複傳》也稱:“複以所記程朱所著諸經傳注,盡錄以付樞(姚樞)”,“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複始”。
郝經在《太極書院記》中說:“乃於燕都築室,貯江淮書,立周子(敦頤),刻《太極圖》及《通書》、《西銘》等於壁。請雲夢趙複為師儒,右北平王粹佐之,選俊秀之有識度者為道學生,推本謹始,以太極為名,於是伊洛之學遍天下矣。”
許衡是趙複百餘名門徒中的佼佼者。當他從趙複處得理學義旨後,曾對弟子說:“昔所授受,殊孟浪也。今始聞進學之序。若必欲相從,當悉棄前日所學章句之習,從事於小學灑掃應對,以為進德之基,不然當求他師。”於是眾弟子“遂悉取向來簡帙焚之,使無大小,皆自小學入。”“自得伊洛之學,冰釋理順,美如芻豢,嚐謂終夜以思,不知手之舞,足之蹈。”在他的努力下,程朱理學被定為科場試士的程式,列為教育官定內容。
元代書院在推動“漢化”方針,加速元代封建化進程中,在促進南北學術交流,和會朱陸之爭中均有獨特的作用。書院教育也正是在這樣的曆史進程中得到更進一步發展、充實和完善。
吳澄的弟子門人大都熱心於書院教育,積極傳揚“和會朱陸”的宗旨。
南方諸儒,創建書院,傳播程朱理學之風更盛。如:金華王柏,得朱子三傳之學。講學於上蔡書院;許謙,居東陽八華山,學者從之甚眾,江浙中書省為請於朝,建四賢書院;徽州胡炳文,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極深,東南學者深慕其學,願從之遊者眾,建明經書院並任山長;黃澤,居九江,以明經學道為誌,義理一宗程朱,授江州景星書院山長,又為東湖書院山長,從學者益眾;同恕,入元不仕,陝西行台侍禦史趙世炎,請即奉元置魯齋書院,先後從學者殆千餘人;周仁榮,受性理之旨,工為文章,授美化書院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