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簡、袁燮、舒璘、沈渙,在南宋中後期影響很大,對傳播和弘揚陸學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浙東一帶形成陸學研究的中心,浙東一帶的書院多成為講習陸學的基地。文天祥曾評價說:“廣平(舒璘)之學,春風和平;定川(沈渙)之學,秋霜肅凝;瞻彼慈湖(楊簡),雲間月澄;瞻彼絜齋(袁燮),玉澤冰瑩。一時師友,聚於東浙。嗚呼,盛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錄》)
呂祖謙生於公元1137年,卒於公元1181年,僅活了45歲,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學者。他一逝曾做過朝廷命官,但時間不長,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或書院講學。
在朱熹將理學推向成熟階段的同時,陸九淵獨樹一幟,別開門戶,創象山學派,形成朱陸對峙之勢。
毋得幹謁、投獻、請托。
不修士檢,鄉論不齒者,同誌共擯之。
這個學規訂於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朱熹親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訂於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麗澤書院學規比白鹿洞書院教規早了12年。兩相比較,不難發現麗澤書院學規對白鹿洞書院教規的影響。也不難看出呂祖謙在南宋書院製度化建設方麵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貢獻。
嶽麓書院在北宋初已是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曾毀於戰火。胡宏曾提議“興複舊區,重賜院宇”,自願充任山長,以“繼述先人之誌”,“表朝廷崇儒廣教之美”。但未能如願。
張栻(公元1133—1180年)從學於胡宏碧泉書院。據《先儒宣公張子年譜》稱:“紹興三十一年辛巳,先生二十九歲,……因謁拜胡五峰於碧泉書堂。五峰見之,知為大器,即告以所聞聖門近仁親切之旨。”學成歸長沙後,即著手創建書院講學。先在長沙城南妙高峰下創建了城南書院。後於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主講嶽麓書院,並使嶽麓書院名震天下。
毋親鄙事。(如:賭博、鬥毆、蹴踘〔ju居〕、籠養樸淳、酣飲酒肆、赴試代筆或自投兩副卷、閱非僻文字之類,其餘自可類推。)
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莊。(箕踞、跛倚、喧嘩、擁並,謂之不肅,狎侮、戲謔,謂之不莊。)
在中國學術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鵝湖之會是經呂祖謙周旋安排的一次朱陸學術論辯的集會,為紀念鵝湖之會而創建的鵝湖書院也成為南宋聞名的書院。
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胡氏父子因避戰亂離荊門抵湖南,至湘潭西南衡嶽一帶,見此地環境十分幽美,“蒼然群木之下,翠綠澄淨,藻荇〔xing性〕交映,俗以其色故號為‘碧泉’。登山四顧,乃洞庭之南,瀟湘之西,望於衡山,百裏而近,蓋太古夷荒未辟之墟”。遂決定在此定居,以潛心研究,授徒講學。於是與同行弟子一起動手,“夷榛莽,植鬆竹,山有為樵牧所殘者養之,流有為蒿壤所壅者疏之,岩石之為草木所湮沒者辟之”(《胡宏集·有本亭記》,中華書局1987年版),白手起家,自己動手,邊講學,邊營造,終於建成“書堂”一所。胡安國的長子胡寅在《先公行狀》中記述說:“渡南江而西,休於衡嶽,買山結廬,名曰‘書堂’。”當時的人們稱之為碧泉書堂,也有人統稱為“精舍”、“講舍”。開始了講學活動。據記載:門人譚知禮隨往從學,“居其精舍之旁,盡掃前日氣息”。又有一門人楊訓,“在文定(胡安國)碧泉講舍,求愈久而愈恭”。表明其教學頗有成效,門人弟子收獲很大,進步顯著。
凡預此集者,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恤。遊居必以齒相呼,不以文,不以爵,不以爾汝。
陸九淵幼年讀書於家塾,10歲以後隨兄讀書於撫州州學和金溪疏山寺。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春試得中進士。歸故裏,建書齋讀書,繼而建槐堂講學。楊簡、桂德輝、傅夢泉、劉伯文、劉伯協、周伯熊、陳剛、彭興宗、朱桴、朱泰卿等都來就學。陸九淵教學,先教人辨誌、辨義利,令人求放心,不以言語文字為意。多年後,地方官員在金溪縣陸九淵講學處建槐堂書院。
乾道五年規約較乾道四年規約更簡略,但為學宗旨更明確,更加突出了師友同誌間相互督促的作用。
同誌遷居,移書相報。(《呂東萊文集》,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
毋狎非類。(親戚故舊或非士類,情禮自不可廢,但不當狎昵。)
晁百淡,從學陸九淵,登淳熙二年進士,授吉州教授。後知南康軍,曾到白鹿洞書院拜謁,入仕40年,家無餘財,家居聚徒講學,在臨川銅鼓山建有碧潤書院。
陸九淵在槐堂、象山精舍講學,江西弟子甚眾,建書院講學者很多,在江西形成一個重要的陸學研究和傳播中心。
這裏講的“呂學”就是指以呂祖謙為代表的理學學派。
南宋理學就學派性質而言,實際分為兩大學派,一方為身心性命之學,包括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一方為講究經世致用、注重實事實學的事功學派。有的學者將呂祖謙的金華之學歸入事功學派,這是因為金華之學被列入“婺學”。事實上,僅就呂祖謙而言,更傾向於身心性命之學,“以性命紹道統”或“以性命之學起”。不過,呂祖謙與朱陸相比,更重經世致用,確也含有某些事功學派的學術特色,但非其學術主旨。在身心性命之學中,在朱陸兩大學派之間,呂祖謙折中其間,“兼取其氏”,也更傾向於朱學,也頗受陸學影響。
道山書院,或稱雲峰書院,是胡宏在紹興中期,建於寧鄉道山。著名學者張栻此時就學於胡宏門下,並同主道山書院。有史料記載:“道山書院,在道山之陽,宋胡仁仲、張南軒築。”又稱:“道山書院,一名雲峰書院,宋胡宏、張栻講學之所。”
胡氏父子還創有文定書堂和道山書院(或稱雲峰書院)。
張栻在主講嶽麓書院時,創立了“會講”的教學形式,對後世書院講學影響極大。到了明代,書院“會講”(或稱“講會”)成為主要的講學形式。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自福建武夷山來到湖南長沙,拜會張栻,並在嶽麓書院共同討論“《中庸》之義”。兩位理學大師對“中和”之義理解不一。朱熹主張“於靜中體認大本,未發明氣象分明,即處事應物,自然中節”。因此,道德修養須在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去體驗和涵養,然後即可在喜怒哀樂已發的處事應物中符合道德規範,即“先靜後動”,“靜中見動”。張栻則主張在喜怒哀樂已發的處事應物中先“察識”未發的大本,即“先動後靜”,“動中見靜”。這就是學術思想史上十分著名的朱張會講。
胡氏父子開創並發展了湖湘學派,也為南宋湖南地區的書院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胡氏父子與碧泉書院
江西陸門弟子與書院教育
張栻與嶽麓書院
浙東陸門弟子與書院教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