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萊文集》,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
呂祖謙於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登進士第,時已27歲。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其母病逝,護喪返裏,在武義明招山建廬守墓,講學讀書。四方學子爭相前來問學。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又遇父喪,再次居明招山守墓。聚徒講學。
鵝湖之會是於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呂祖謙邀陸九齡、陸九淵兄弟與朱熹相會於信州鉛山之鵝湖寺,中心論題是“為學之道”,“論及教人”。據《象山年譜》記載:“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先生(陸九淵)更欲與元晦辯,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複齋(陸九齡)止之。”
豐有俊也是陸九淵的弟子。他建議在隆興府——原為宋初李寅所建涵虛閣舊址建東湖書院。建議指出:“古者學校既沒,複有澤宮。今長沙之嶽麓,衡陽之石鼓,星諸之白鹿,群居麗澤,服膺古訓,皆足以佐學之不及。此邦今都會,而不能延四方之名流,講誦磨切,殆非所以助成風教。請築館焉。”這個建議得到秘閣修撰江西轉運使權兼隆興府事的胡槻〔gui歸〕的大力支持,決定“營棟宇”、“叢簡編”,招羅俊賢。沿湖建屋34間,使之成為“門庭堂宇,宏麗崇深,庖湢器用,鹹備無缺”的書院,又將東湖水利、水產和一部分公田收益歸於書院,以供費用,並征集江南西路各軍州圖書充實其中。此時,袁燮繼任知府之職,更全力支持,遂使書院建成,並奏請寧宗敕賜“東湖書院”額。東湖書院在袁燮、豐有俊主持下,繼承和發展象山學派的學術思想,成為最有影響的陸學基地和研究中心。東湖書院和白鹿洞書院聞名各地,“處白鹿”、“遊東湖”成為當時學者的一大時尚。
呂祖謙講學之所,稱“麗澤”,時人遂以麗澤書院相稱。
張栻大力提倡嶽麓書院應以“傳道濟民”為宗旨,反對“群居佚談”,“綴緝文辭”,“規取利祿”,要求弟子“潛心孔孟”,首應“明義利之辨”。教學上提倡師生論辯,質疑問難,重視躬行踐履,不務空談虛論,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精心指導。
陸九淵和象山學派同樣熱衷於書院講學,對南宋書院的勃興產生了重大影響。
陸九淵在槐堂、象山講學先後數十年,弟子數千人。“然其學脈流傳,偏於浙東。”朱熹也曾說過:“浙東學者,多子靜門人,類能卓然自立,相見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其勢力之大,影響之廣,超過江西陸學門人。最著名的有明州慈溪楊簡、鄞縣袁燮、奉化舒璘和定海沈煥四人。因甬江流經其地,故號稱甬上四先生,或明州四先生,四明四先生。
就是說,湖湘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胡安國、胡宏父子和張栻。
舒璘,曾問學於朱熹、呂祖謙和張栻,最後受業於陸九淵。其學重篤實力行,主張躬行愈力,德性愈明。長期任徽州教授。教學“不憚勤勞,日日詣講,隆冬酷暑,未嚐少怠。築風雩〔yu於〕亭,以時會集,暮夜亦間往。日有講究涵泳之功。質有頑鈍不善者,循循善誘”,被譽為“天下第一教官”。其居家講學的書堂稱廣平書院。王應麟在《廣平書院記》中稱:舒璘“之學始於張而成於陸,考德問業於朱、呂。心融神會,精智力踐,其躬行有尚絅之實,其誨人有時雨之澤,沈(煥)、楊(簡)、袁(燮))三先生道同誌合,化東海之濱為洙泗,位不配德,而教行於鄉,聲聞於天下”。可見其學術地位和在書院發展方麵的貢獻和影響是很大的。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撫使劉珙〔gong鞏〕修複嶽麓書院,“書院建成,為屋五十楹,大抵悉還舊觀。”張栻為之作記,並主持教學,先後達七年之久,使嶽麓書院成為重要的理學研究和傳播的基地。
吳紹古,曾從陸九淵學於應天山,結廬而居,建草廬於濯纓,陸九淵曾親書“濯纓”齋名相贈。家居饒州安仁(今江西鷹潭市餘江縣),其講學處為玉真書院,位玉真山麓。
楊簡,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進士,先為富陽主簿。陸九淵路過富陽時,夜集雙明閣,曾以扇訟為例,說孰是孰非,非本心為何?楊簡聞之,“忽覺此心清明澄然”,繼而拱坐達旦,質明拜納,遂稱弟子。後曾應鄞縣史氏之請,多次在碧沚書院講學,甬上士子從遊者如雲。楊簡曾築室於慈溪德閏湖畔,更名慈湖,聚徒講學,後人建慈湖書院以為紀念。楊簡被譽為“陸氏之功臣”,特別在陸九淵逝世後,傳播和發展陸學有重要貢獻,“自象山既歿之後,而自得之學始大興於慈湖。其初雖得於象山,而日用其力,超然獨見,開明人心,大功於後學”(《絜齋集·贈傅正夫》)。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呂祖謙又對學規進行修訂,變成不僅適用於書院,而且也可適用於一般官學的學規。也有人說,呂祖謙於乾道五年專為嚴州府學訂立了學規。
二程之學,龜山(楊時)得之而南,傳之豫章羅氏(羅從彥),羅氏傳之延平李氏(李侗),李氏傳之考亭朱氏(朱熹),此一派也。上蔡(謝良佐)傳之武夷胡氏(胡安國),胡氏傳其子五峰(胡宏),五峰傳之南軒張氏(張栻),此又一派也。(《真文忠公讀書記》卷三十一)
象山精舍,不先建齋舍,不提供飲食,不立學規,全憑精神感化。居山間講學,前後五年,著錄聽講者逾數千人。陸九淵象山精舍講學,強調以“明理”、“立心”、“做人”為本,與朱熹所主張的書院教育有著顯明的區別。象山精舍或稱象山書院成為南宋最具特色頗有影響的書院之一,是陸九淵象山學派的發源地和學術中心。
這個學規內容豐富而具體,從治學為人,待人接物,處事應世,都有明確規定及嚴格的標準。提倡自律,也鼓勵師友相互督促監督。有賞也有罰。包含了書院教育和管理方麵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也體現呂祖謙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色。
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遂非者,不在此位。既預集而或犯,同誌者規之;規之不可,責之;責之不可,告於眾而共勉之;終不悛者除其籍。
湖湘學派是南宋時期理學的一個重要學派,由胡安國、胡宏父子始創於南宋初年,至南宋中期的張栻,發展成相當成熟的一大學派,成為同朱熹的閩學(或稱考亭學派)、陸九淵的象山學派、呂祖謙的婺學學派並立的四大理學學派之一。
無論如何,呂祖謙和他所代表的學派,在南宋頗有影響,也很有特色,這是學界所公認的。
語,毋褻、毋諛、毋妄、毋雜。(妄語,非特以虛為實,如:期約不信,出言不情,增加張大之類皆是。雜語,凡無益之談皆是。)
理學後學為紀念“朱陸之會”,於鵝湖寺建四賢堂(祠),祀朱、呂和二陸。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江東提刑蔡抗於寺旁建書院,理宗賜名“文宗”。鵝湖之會的意義在於理學各派學術論爭的曆史價值,對書院教學提倡學術論爭有良好的影響。鵝湖書院實際上成為書院與理學論辯有密切關係的一個象征。
呂祖謙講學於麗澤堂,學術特色突出,吸引四方學子,從學者甚眾,影響之大,“稱霸東南”。麗澤書院也成為南宋時期與朱熹複興的白鹿洞書院、陸九淵創立的象山書院、張栻主持的嶽麓書院並立的四大著名書院之一。
“呂學”也被稱作“婺學”,是因其形成於婺州而得名,婺州州治即浙江金華,故又稱作“金華學派”。不過,“婺學”是就學派形成的地域特征而言的,不僅包含著以呂祖謙為代表的“呂學”,或“金華之學”,還包含著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之學”和以葉適為代表“永嘉之學”。明代楊維楨在《宋文憲公集·序》中說:“餘聞婺學在宋有三氏:東萊氏(呂祖謙)以性命紹道統,說齋氏(唐仲友)以經世立治術,龍川氏(陳亮)以皇王帝霸之略誌事功。”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也有相似的說法:“乾淳之際,婺學最盛。東萊兄弟(呂祖謙、呂祖儉)以性命之學起,同甫(陳亮)以事功之學起,而說齋則為經製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