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南宋書院的勃興及其原因(3 / 3)

朱熹在《學校貢舉私議》中也說:“所謂太學者,但為聲利之場,而掌其教事者不過取其善為科舉之文”,“師生相視漠然如行路之人,間相與言,亦未嚐聞之以德行道藝之實”,學校“又隻以促其嗜利苟得,冒昧無恥之心。殊非國家之所以立學教人之本意也”(《朱文公文集》)。

南宋的書院都標榜反對科舉。朱熹在複興白鹿洞書院時,就反複勖勉學生不要參加科舉,不要隻想做官,不要追求利祿,應當牢記古代聖賢教人為學之意,講明義理,以修身心,然後推己及人。要像顏淵那樣,居陋巷而不改其樂,鑽研賢聖經傳,隻求明誠兩進,德業雙修,道藝並進。朱熹的許多詩句都貫穿這種精神。

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吏部尚書趙汝愚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中興以來,朝廷建太學,行貢舉,造成“奔競之風勝,而忠信之俗微”,學校中“工雕篆之文,無進修之誌”,“視庠序如傳舍,目師儒如路人,季考月書,盡成具文”(《《宋史·選舉誌》)。

在中國書院教育發展史上,南宋時期書院發展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南宋時期的書院數量大增,規模擴大,製度完備,內容充實,特色鮮明,影響顯著。

南宋書院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日益充實和豐富,教育特色更為突出和顯著。藏書、祭祀、講學都受到充分的重視,並且形成了相應的製度,創設了較好的條件。

正因為如此,朱熹等人才極興書院,許多人仿效朱熹之所為,大力提倡和創建書院。

直到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才將臨安府學增修為太學,定太學弟子以300人為額。第二年又增建國子學,增收太學生。州縣學也相繼恢複和重建。但是南宋的太學和州縣學多有名無實。官學教育不能滿足國家“建國君民”、“化民成俗”的需要,讀書士子也深感在官學難以學到“德行道藝之實”。有誌之士在激烈抨擊官學教育弊端的同時,積極從事私人講學活動。讀書士子也對官學失去了興趣,多自尋名師,求學問道。曾於北宋初興盛一時的書院,自然又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書院的藏書受到廣泛的重視。除請求朝廷禦頒書籍外,還收藏友朋贈書,並遣人四處購書。專建藏書樓和書庫,委派專人掌管。不少書院著手自己編書、刊刻書籍。各書院差不多都成為當地一個藏書最豐富的場所,因此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

隨著理學體係的成熟,也就步入傳播階段,以便廣泛擴大理學的影響。書院講學是傳播理學的最好方式和最佳途徑,因為書院具有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特點,書院大都不受或較少受科舉考試的製約,便於自由講授,自由研討。因此,書院成為研究和傳播理學的最理想的場所,成為發展理學的學術教育基地。

書院的產生和發展同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北宋是理學的奠基時期,北宋的書院也處於開創階段;南宋時期是理學的成熟時期,南宋的書院也進入相當完備的階段。南宋理學的主要流派差不多都與書院的發展密切相關。理學的學術文化思想成為南宋書院教育的基本內容,書院教育成為理學研究和傳播的主要基地。

兵部侍郎虞儔〔chou愁〕曾上書指出:“近來州郡之學,往往多就廢壞。士子遊學,非圖啜(饣甫)以給朝夕,則假衣冠以誑流俗。而鄉裏之自好者,過其門而不入,為教授者,則自以為冷官,而不事事。自一郡觀之,若未甚害也,舉天下皆然,則實關事體也。”他激憤地說:“朝廷建一官,蓋欲使之治一職,苟以為迂闊於事,無補於時,曷不一舉而廢之!吏祿學糧,猶可省也。”(《續文獻通考·學校考》)

圖書的大量刊印,有利於圖書收藏,也為書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書院刻書業的發展,擴大了書院的社會影響,提高了書院的社會地位,也方便了書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開展和提高,對書院的勃興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南宋書院發展最快的時期是南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時代。據統計:宋代共有書院近700所,建於北宋的約140所,占總數的20%左右,而建於南宋的有500餘所,占總數的80%左右。在建於南宋的書院中理宗一朝占50%以上,近300所。

第二,科舉製度的腐敗是南宋書院勃興的重要原因。南宋官學的衰落和科舉製度的腐敗是互為因果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科舉製度的腐敗,進一步加劇了官學的衰落。因此,南宋許多有誌之士對官學的批評多從抨擊科舉製度的弊病著眼的。

深源定自閑中得,妙用元從樂處生。

莫問無窮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盟。

曰明誠其兩進,抑敬義其偕立。

允莘摯之所懷,謹巷顏之攸執。

彼青紫之勢勞,亦何心於俯拾。

青雲白石聊同趣,霽月風光更別傳。

珍重個中無限樂,諸郎莫若羨騰騫。

——《朱文公文集》卷七

——《朱文公文集》卷一

——《朱文公文集》卷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