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規定各級各類官學必須以他親手修訂的《三經新義》為必讀教材。
範仲淹對於當時科舉考試,朝廷或官府隻管設立科目,以考試選人,而不在選考之先培養教育人,早有不同意見,曾多次上書陳述,對重科舉不興學校提出批評意見。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發展官學。而熙寧、元豐年間的太學、各類專門學和地方各級官學也確實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發展。特別是大膽實施太學“三舍法”,將學校教育與科舉考試並軌,這一大膽的嚐試,其成功與失敗都值得總結。
北宋興學期間和興學運動之後也建有一些書院,但無太多特色,無太大的影響,都不如宋初的書院那樣聞名於世。宋初聞名於世的著名書院在興學運動之後也再未顯示其輝煌業績,有的甚至多次遭廢棄之禍。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書院的關注程度大為降低了。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正式頒布“太學學令”共140餘條,太學生增至2400餘人,學舍80齋,每齋容納生徒30人。興學經費也有所增加,“歲賜緡錢至二萬五千,又取郡縣田租、屋課、息錢之類,增為學費。”
宋初強化科舉調動了讀書士人的積極性,促進了讀書風氣的興盛,也確實解決了大部分用人之急需。然而取額過多過濫,讀書士子為逐功名,埋頭讀經,不務實學,且作弊流行,毒化了社會風氣,難得有用之才。就連宋初的最高統治者也不得不承認科舉弊端叢生。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曾下詔書,指出:“貢舉之門,因循為弊,躁競斯甚,繆濫益彰……仍委禮部貢院,自今科場,務精考試,無容濫進,用革澆風。”(《宋史·真宗紀》)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宋仁宗又下詔書,指出:“學猶殖也,不殖將落。遜誌務時敏,厥修乃來。朕慮天下之士,或有遺也,既以臨軒較得失,而憂其屢不中科,則衰邁而無所成,退不能返其裏間,而進不得予於祿仕,故常數之外,特為之甄采。而狃〔niu扭〕於寬恩,遂墜素業,頹弛苟簡,浸以成風,甚可恥也,自今宜篤進厥學,無習僥幸焉。”(《宋史·仁宗紀》)就是說,朝廷本來擔心科舉名額過少,屢不中舉,無以顯身,所以擴大名額,為這些人增加進身的機會,結果卻助長了苟且僥幸的惡習。
宋初不斷擴大科舉登第名額。唐代科舉每舉不過10餘人,最多不過二三十人。宋初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原隻取進士八名。宋太祖趙匡胤見未及第者眾多,決定將諸科十五舉以上終場者106人,“並賜出身”,使登第名額猛增十餘倍。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李昉知貢舉,取宋淮等11人。太祖嫌取額太少,極不高興,遂親自在講武殿複試落第舉人,取諸科96人,皆賜及弟,為宋代皇帝親自殿試開一先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趙光義親禦講武殿複試,取進士190人,諸科107人,十五舉以上終場者184人賜及第,總額為500人,為科舉考試以來所未有。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宋真宗趙恒親試,共取各科登第者1800人。宋太宗趙光義當了22年皇帝,共取4500餘人。宋仁宗趙禎共有13次舉貢,登第者達14000餘人,每舉都在千人以上。
興學運動與書院的沉寂是北宋教育發展史上的極富思考價值的教育問題。它提醒人們,特別是主持教育決策和指導責任的官府,怎樣處理好官學與私學的關係,特別是在文教建設方針和工作重點轉移時,如何避免顧此失彼,是很值得後人思考的。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創立太學“三舍法”,將太學生增至1000人。“三舍法”即把太學分為內舍、外舍和上舍。外舍生700人,每年年終考試,成績優良的升入內舍;內舍生200人,每二年升級一次,入上舍就讀;上舍生100人,學行成績優良者可直接授官。實際上是用太學升舍的辦法代替了科舉考試,將育人的學校與選人的科舉歸於一途。太學的規模也加以擴大,在錫慶院和朝集院西廡建講書堂四所,增設太學直講十人,每二人共講一經。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通令各州、路、府設學官53員,加強興辦地方官學的專職機構和人員。將興學運動推及全國各州、路、府。
北宋三次興學,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均致力於發展官學,對民間或私人辦學很少顧及,民間或私人創辦的書院,朝廷和地方官府也很少過問。結果,宋初一度興旺的書院在興學運動中反而日漸沉寂了。
宋初朝廷為了表示對書院的支持和鼓勵,不斷有賜書、賜額、贈田、贈屋的舉動。宋初的著名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應天府(睢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金山)書院……等,差不多都先後得此殊榮,這些書院也因此名聞天下,擴大了社會影響。朝廷的這些舉措也激發了更多的人熱心於創建書院。但自慶曆興學以後,直到宋朝南遷,80餘年間,幾乎未見一代皇帝對任何一所書院賜書、賜額、贈田、贈屋之舉。雖然從未采取過任何限製或約束書院發展的措施,實際上不聞不問,等於冷落了民間或私人辦學,冷落了書院,客觀上影響了書院的發展,削弱了書院的社會影響。
北宋文教建設方針的調整對書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北宋第二次興學,是在熙寧(公元1068—1077年)和元豐(公元1078—1085年)年間,王安石執政時發起的。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