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宋的三次興學及其對書院發展的影響(1 / 3)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參知政事,即著手實現他的主張,變風俗,立法度,改科舉,興學校。

崇寧興學,在中央官學基本上仍沿襲王安石的太學“三舍法”,進一步擴大中央官學的規模,增加生員數額。崇寧興學的重點在發展地方官學。府、州、縣學普遍設立,並且形成比較穩定的體製和規模。但由於地方官員辦理不認真、不得力,更由於經費有限,許多地方官員以興學為名,科斂民財,強行攤派學額,索取糧錢,遭到強烈反對,最終地方興學也多流於形式。

宋初科舉不僅及第者人數大增,而且及第後的待遇也很優厚。宋初取消了唐代科舉登第者須再試吏部方可授官的製度。改為禮部科舉考試,及第後直接授官,進士登第者不數年往往赫然顯貴,名利雙收,極富吸引力。讀書人趨之若鶩,埋頭苦讀,一心追求“功名”,皓首窮經,以求登第。

然而不久,由於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化,範仲淹在鬥爭中失敗,並以朋黨之嫌,被斥離職,更由於興辦官學,經費大量增加,而朝廷財政支絀,難於維持興學費用。於是,原來反對興學,反對改革科舉的輿論又如沉渣泛起,“言初令不便者甚眾”。宋仁宗迫於這種壓力,遂下詔說:“科舉舊條,皆先朝所定也,宜一切如故。前所更定,今悉罷。”入學日限被取消,錫慶院也重新收回。地方官學雖未明令取消,但有些地方官吏隻為貪圖崇儒之名,敷衍應付,地方官學多流於虛設。更有些地方官吏借興學科斂民財,敗壞了官學聲譽。讀書士子入官學求升遷的願望難以實現,竟有人把入官學視作混飯吃的場所。

王安石親眼看到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國力衰竭,人才不濟。遂產生了教育興邦、人才救國的思想,立誌改革科舉,興辦官學,培養有用人才。他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範仲淹興學失敗的前夕,寫了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範仲淹在《上執政書》中明確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狄戎、杜奸雄、明國聽等六大施政綱領。其中“重名器”的辦法就是慎選舉、敦教育。他尖銳批評不教育而隻舉人的科舉製度,就好比農民“不務耕而求實”。他認為擇而不教,久則乏人,賢才必難以繼出。所以朝廷和官府應把興教育人放在第一位,然後才可望選拔有用之賢才。無奈那時他位卑言微,他的合理建議未被重視,當朝執權者都是既得利益者,極力反對他的主張,因此他的意見無法得以實施。

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製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他的教育改革也失敗了。自元祐(公元1086—1094年)至元符(公元1098—1100年)末,舊製一一恢複,第二次興學運動又告破產。

強化科舉考試製度,提倡“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既為朝廷吸收社會人士,擴大統治基礎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又為貧寒的社會下層文人提供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宋真宗有一首“勸學詩”很有代表性,詩稱:

第一次興學運動就這樣,宣告失敗了。

北宋文教建設方針的調整,集中體現在改革和興建各級官學。所以三次相繼發動的興學運動,實際是興辦官學的運動。

熙寧興學,除改革太學之外,還設立武學,講習諸家兵法;律學,講授法律律令;醫學,講授醫藥病理。總之,是為了更多地培養應用型的人才。

北宋第一次興學,是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由參知政事範仲淹主持的。

王安石認為,天下之亂在於不知法度,而欲求革新,又苦於人才不足,而欲得人才必須使陶冶得其道。他詳細論證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的一整套辦法。他提出:教之之道,在於擇材而教,教以實用之學,反對單純講說章句和課試文章;養之之道,在於“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取之之道,在於改革科舉,反對以詩賦、文辭取士,而代之以考試經義;任之之道,在於反對隻問身世,不論其德,隻講資格,不察其才的做法,主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關鍵是改科舉,興學校。

考察書院發展的態勢,不僅看其數量多寡,主要看其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慶曆興學前書院和其他形式的民間或私人辦學影響極大,幾乎成為當時教育的主導形式,對教育發展起著支配作用。而慶曆興學後,各級官學明顯地成為教育的主體,書院的地位和影響大為下降了。所謂書院沉寂正是指其地位和影響不像宋初那樣顯赫了。

興學運動客觀上造成書院沉寂,但沉寂不能說“盡廢”。同樣,北宋書院並未“盡廢”,也不能說北宋興學期間和興學以後的書院比宋初還要發達、興旺。

實踐證明,宋初統治者強化科舉考試製度,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的方針陷入了新的困境,必須做必要的調整。有識之士普遍認為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強官府辦學,將朝廷文教建設轉移到重點興辦官學的軌道上。而且認為文教建設方針的調整、工作重心的轉移不僅有了必要,而且也有可能。興學運動已成為大勢所趨。

三次興學的來曆和意圖在於振興官學,糾正或彌補科舉考試的弊病和不足,並非有意抑製書院的發展。但朝廷重在興辦官學,減少了對書院的關注。而官學在一定程度上的發展,緩解了讀書士子“無所向學”的矛盾,書院處於自生自滅,少有人過問的境地,從而導致了北宋書院長期沉寂。王褘〔hui揮〕在《遊鹿洞記》一文中竟說:“書院至崇寧末乃盡廢。”這是王褘麵對北宋書院沉寂發出的感歎。三次興學未必造成書院盡廢,有些書院廢毀也不一定全與興學有關,但在長達80餘年的三次興學運動期間,書院確確實實是沉寂了。

北宋慶曆年間至宋朝南遷,即從公元1043年至1126年,80餘年間,先後掀起三次大規模的興學運動,從朝廷到府、路、州、縣各級官府致力於振興官學,文教建設的方針和工作重心轉向興辦官學。從中央官學到地方官學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興辦教育的全部經費都由朝廷和地方官府負擔,實難得到保證。因此,除了統治集團內部鬥爭之外,經濟上力不從心也是造成興學不力,歸於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