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組織性質的書院起源於民間的私人聚書講學活動。
登東書院吉水縣解世龍建於唐乾符末
李公書院臨朐縣李靖讀書處,建於唐
雲陽書院,在江西永修境內,南唐進士吳白舉建。
儒溪書院綏陽縣柳宗元讀書處,建於唐
杜陵書院耒陽縣建於唐
(集賢書院)
(光石山書院)
(石鼓書院)
唐代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並迅速得到推廣。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石山房筆叢》中稱:“雕版肇自隋,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並在唐五代得以大規模推廣應用,為書籍的印刷製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印刷業的發展,書籍的質量改善,使之數量大增。除了官方藏書的麗正書院、集賢書院之外,民間或私家藏書具備了較好的條件。唐中葉之後,各地民間或私人創建的書舍、書屋、書樓、書堂、書院之類的設施先後一批批地湧現。在官方麗正書院、集賢書院首先以書院命名為“修書之地”、“藏書之所”的誘發下,書院之名在民間或私人中更廣泛地流行起來。
瀛洲書院藍田縣李元通建於唐
鼇峰書院建陽縣熊秘建於唐
竇氏書院,後周時範陽人竇禹鈞建於今北京昌平縣內。據《範文正公文集·竇諫議錄》載:竇禹鈞,範陽人,“諸子進士登第,義風家法為一時標表。於宅南構一書院,屋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文行之儒,延置師席。凡四方孤寒之士無供需者,公或為出之。無問識不識,有誌於學者,聽其自至,故其子見聞益博,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門登顯貴者,前後接踵。”
溪山書院諸暨市吳少邦讀書處,建於唐大中四年
鬆洲書院漳州市傳為陳珦〔xiang向〕讀書處,建於唐
青山書院建德縣翁洮建於唐
(鄴侯書院)
盧藩書院衡山縣盧藩讀書處,建於唐
王寧書院桃源縣建於唐
石山書院攸縣建於唐
西溪書院西溪縣楊發讀書處,建於唐
青蓮書院鹽亭縣李白讀書處,建於唐
李寬中秀才書院衡陽市李寬建於唐元和中
王日藻在《嵩陽書院碑記》中稱:“夫五代日尋幹戈,中原雲擾,聖人之道綿綿延延,幾乎不絕如線矣。而書院獨繁於斯時,豈非景運將開,斯文之未墜,已始基之歟!”既說明了唐末五代書院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和曆史條件,同時也說明了書院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對繼承、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起的獨特作用。
景星書院九江市李渤建於唐長慶初
張九宗書院遂寧縣張九宗建於唐貞元至元和間
南嶽書院衡山縣李繁建於唐
麗正書院西安市唐官方修書之地,建於開元間
山東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湖南省
福建省
貴州省
創辦於南唐的江西梧桐書院橫匾(選自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
四川省
陝西省
山西省
創辦於宋初的江西華林書院橫匾
河南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