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梯書院巴中縣張曙讀書處,建於唐
韋宙書院衡山縣韋宙讀書處,建於唐
(少室書院)
唐代私人創建的書院在文獻記載中已屢見不鮮。僅在《全唐詩》中就可見以書院為題的詩十一首。如:李秘書院、第四郎新修書院(一名薛載少府新書院)、趙氏昆季書院、杜中丞書院、費君書院、李寬中秀才書院、南溪書院、田將軍書院、子侄書院、沈彬進士書院。這些書院多以個人命名,還不像穩定的正式名稱,這反映了書院初建時期的特點。見於各地方史誌,注明建於唐代的書院有:
鳳翔書院西溪縣楊發讀書處,建於唐
費君書院永濟縣費冠清建於唐
麗正書院紹興市建於唐大中四年
梧桐書院,在江西奉新境內,南唐羅靖、羅簡兄弟聚徒講學之所。
華林書院,在江西奉新境內。是一所胡氏家族的家塾式書院,據稱:“聚書萬卷,大設廚廩,以延四方遊學之士。”
東佳書堂德安縣陳崇建於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
五代時期,書院教育獲得進一步發展。據《新五代史·一行傳》稱:“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幹戈興,學校廢,禮義衰,風俗隳〔hui輝〕壞”,然而,“天下未嚐無人也”,“仍有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士人隱居山林讀書講學成為唐末五代的一種社會風尚。其中頗有一些創學館、建書堂以延四方之士者。如:石昂,“青州臨淄人也,家有書數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無遠近多就昂學問。食其門下者或累歲,昂未嚐有怠色。”(《新五代史·石昂傳》)羅紹威,“字端正,其先長沙人,……紹威好學工書,頗知屬文,聚書數萬卷,開館以延四方之士。”(《新五代史·羅紹威傳》)羅紹威“有英傑氣,工筆劄,曉音律,性複精悍明敏,服膺儒術,明達吏理,好招延文士,聚書萬卷,開學館,置書樓”(《舊五代史·羅紹威傳》)。《舊五代史·唐明宗紀》注引《愛日齋叢鈔》稱:“唐末以來,所在學校廢絕,蜀毋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且請版刻《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複盛。”《荊湘近事》也載蔣淮東隱居衡嶽,聚徒講學,受業者稱其為山長。這些聚書萬卷、千卷的學館、書樓,延四方之士,聚徒講學,雖未以書院命名,實際上已是教育性質的書院。
光祿書院,在江西吉安縣富田,南唐張玉所建。
蓬萊書院象山縣縣令楊弘正建於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聞名於後世的嵩陽書院(河南登封境內)、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河南商丘境內),以及洛陽的龍門書院,都始建於五代時期。
梁山書院漳浦縣潘有美讀書處,建於唐
飛麟書院南昌市程(火畝)〔xiu秀〕建於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
直接指明建於五代的書院也有多所。如:
(陳氏書堂)
草堂書院福鼎縣林嵩建於唐
九峰書院龍遊縣徐安員讀書處,建於唐大中四年
有關史料盡管十分簡略,但從這些有限的史料中,人們已經可以洞察到書院教育初創時的基本狀況。書院教育源於民間或私人聚書讀書,發展為授徒講學。元代學者歐陽玄在《貞文書院誌》一文中說:“以故家積書之多,學者就其書之所在而讀之,因號為書院。”(載同治《豐城縣誌》)可以說,至唐末,作為“士子肄業之所”的書院教育已具雛型,但規模甚小,且不甚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