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首是《赴集賢院學士宴應製得輝字》:
現有史料證實,最早使用書院之名的是唐代官府。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隨筆》一書中明確指出:“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朝。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袁枚的說法成為書院研究者所公認的最權威的結論。這一說法肯定了兩點:第一,最早使用書院之名者是唐玄宗時創置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第二,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都是官府的修書之地,而非士子肄業之所,是官府皇宮的圖書館,而不是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
表明唐玄宗崇儒論道、繼承古今禮樂,革新製度文章的心願。
自西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成為曆代封建統治者普遍遵循的治國方略。收藏、整理經籍成為統治者尊孔崇儒的重要舉措,也是統治者炫耀功德的重要標誌。搜集、收藏、刊校、整理經籍成為朝廷的一件大事,形成了悠久的曆史傳統。唐玄宗創置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正是為了表明繼承和弘揚曆史傳統,增強統治威力的決心。《舊唐書·職官誌》,曾詳細列舉曆代藏書、校書之事,以證明唐玄宗置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正是繼承漢魏以來的曆史傳統,也表明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是由漢魏以來的秘書監、文德殿、文林館、麒麟閣一類的官府藏書機構發展而來的,並具有類似的職能。
有一天,玄宗召集張說和禮官、學士等,賜宴於集仙殿。玄宗對張說講:今天,朕與卿等眾賢才同宴於此,宜改集仙殿為集賢殿。遂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並命張說主持院事。很顯然,集仙殿明顯有道家、道教的意味,改為集賢殿表明了崇儒的精神。
集賢書院,也稱集賢殿書院。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夏,改集仙殿為集賢殿,麗正書院改為集賢殿書院。隨後,大明宮光順門外、東都明福門外的麗正書院也改為集賢書院。
張說的和詩,也極力頌揚唐玄宗的功德。一首為《恩製賜食於麗正書院宴賦得林字》:
《全唐詩》中保留了幾首君臣酬和詩,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書院設置的確切時間和部分活動內容。唐玄宗的詩有一首是《春晚宴兩相及禮官麗正殿學士探得風字》,詩前有序,注明時間為“乙醜,開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還有一首為《集賢書院成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得珍字》,其前幾句為:
麗正書院,也稱麗正修書院,又稱麗正殿書院。據《舊唐書·職官誌》記載: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在乾元殿東廊下寫四部書以充內庫,專設校定官四名。《新唐書·百官誌》則稱:開元六年(公元718年)乾元殿改稱麗正修書院,專設檢校官,改修書官為麗正殿直學士。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又在光順門外置書院。開元十二年東都明福門外也置麗正書院。這就是說,自開元五年至開元十二年(公元717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先後在乾元殿、光順門外、明福門外三處置麗正書院,抄書、修書和校書。
廣學開書院,崇儒行席珍。
集賢招袞職,論道命台臣。
禮樂沿今古,文章革舊新。
獻酬尊俎列,賓主位班陳。
東壁圖書府,西垣瀚墨林。
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
侍帝金華講,千齡道固稀。
位將賢士設,書共學徒歸。
……
欲知朝野慶,文章日光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