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又是人文之祖,集文化英雄之大成。傳說他能種五穀,能馴化鳥獸和蟲類,會種桑樹,發明了布帛,能用石製造武器,開采了銅礦造刀……簡直是位萬能之神。
這是一場極複雜的、胞族之間的爭奪戰,延續時間長,結果雖然是黃勝、炎敗,但炎帝族南下後,仍與黃帝族各有天下之半。不過,黃帝在中原的勢力卻大為壯大。
蚩尤死後,民間還繼續有關於他的傳說:有一座宋山,有赤蛇,名叫育蛇。山上生一種樹,叫楓樹。這種樹木是蚩尤的枷鎖所變。(見《山海經·大荒南經》)至今南方有的少數民族有崇拜楓樹的習俗,也許跟這個傳說有關,因為他們對蚩尤不但不反感,而且很崇敬。還有的說,有叫解州的地方,那裏有座鹽池,那種鹽呈赤色,在阪泉之下,老百姓說,那是蚩尤血變的。說明蚩尤曾被一些地區的老百姓所同情。人們傳說他死後仍對後人有益,顯然是借此表達對他的懷念。
黃帝最初並不是某一個具體曆史人物的專稱,而是黃帝族的集中和簡稱的定名。既然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名、部落聯盟之名與大酋長之名,三者是可以統一的,那麼黃帝族漸漸地變成了黃帝,黃帝又逐漸地變成了想象中的祖先英雄,並被描繪為一位神化了的人物,集遠古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於一體,於是黃帝便成為由遠古曆史傳說到神話,又還原為曆史的典型。所謂黃帝時代,實際是個很廣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了整個新石器時期。根據古史研究所得,黃帝族早期活動中心在西北,即現在的陝西省渭河以北,還包括今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黃帝族壯大以後,沿黃河進中原,爭雄稱霸,成為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集團,勢力範圍大體上跨今之山東、甘肅、河南、湖南、河北的地域,在征服其他部落集團的同時,民族之間進行了一次大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此,黃帝便成了神話中的中心人物,諸神之上帝。
黃帝的神話傳說非常多,由於出自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記載,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相傳,黃帝統治初期,注意修身養性,很愛護老百姓,並不好發動攻伐別人的戰爭。可是四方的領袖卻以不同的顏色稱帝,即東方的青帝,南方的赤帝,西方的白帝,北方的黑帝。他們共謀攻伐黃帝,使得黃帝的邊境總是處於警戒狀態,士兵們連頭盔都不敢摘下。黃帝感歎地說:“現在當國君的發生了危險,老百姓也不能安生,君主若失去了國家,他的臣民就該去當別人的臣民了,那禍根如同養寇貽患。現在我處萬民之上,四方的盜賊竟敢來滋擾,才使我軍連受震驚。”於是黃帝親臨戰場,消滅了四方之帝。(見《太平禦覽》卷七九引《蔣子萬機論》)這一傳說加進了很多後人的觀念,酷似天子平定諸侯,有奴隸社會的投影。是經後人改編過的黃帝傳說,企圖以此來解釋“五帝”之間的統屬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