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火與火神(2 / 2)

這是傣族布角人的火神話。“布角”意即“祖先”或“創世人”。布角人居住在邊遠的雲南猛臘縣猛臘鎮西北角的寨中,幾乎瀕臨滅絕,現在人口又有所發展。看得出來,他們這則神話很特別、很罕見,象征人類一旦認識火的重要,便不惜用人類所渴望能飛的翅膀與之交換。這不是比等待鳥兒的恩賜或幫助要積極得多嗎?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火神,早期是動物神,然後是女性神,再後轉變為男性神。當人類自我意識不強的時候,在大自然麵前有自卑的一麵,每種動物的特長都成為人羨慕、模仿的對象。如高山族有兩種不同的火神鳥的故事。一種說神鳥裏必士主動給人們銜來了火種,人們才知道用火、保存火。人是被動的,鳥是恩賜者,是神。另一種說人派鳥去取火種,被派去的鳥叫“考約伊西”,這種鳥飛得慢,取到火以後,才飛了一半裏程,火已燒到它的嘴。人們隻好再派烏胡古鳥去,終於把火叼來了。人們為了答謝它,特許它在稻田裏自由地啄食穀子。

人對火的重視,下一則神話折射得很有趣:

我國少數民族各自有不同的方式保存火種。西藏珞巴族用篝火的方法保存,在房子中間設一火塘,由年長的老人管理,使其長夜不息。這種習俗在西南各少數民族仍有遺留。每家的火塘是神聖之處。東北鄂倫春族每年正月初一早上要舉行全家祭火神的儀式,前來拜年的親友,先要向篝火敬香,進獻酒肉。用餐前先要向火中投進食物。他們的火神是一位老婦。傳說有一位婦女,因為火星蹦到她身上燒壞了衣裳,蹦到臉上燒壞了皮肉,便罵罵咧咧地亂搗亂捅,從此再也點不著火了,因為她傷害了火神。一天她去鄰居家取火,見一老婦一隻眼流淚,一隻眼流血,原來這就是被她刺傷的火神。她嚇得連連哀求,這才把火點著。刀耕火種時期,人們還靠火燒荒種田。雲南布朗人每年燒山前,先要供祭火神。人們很害怕火的威力,因而希望能加以控製。布朗人一邊祭火神,一邊又求火神不要越界燃燒。他們把茅草、樹皮、草灰放置於竹籮裏,請巫師念經,然後點燃籮中的草和樹皮,再將竹籮投入河中,隨水漂去,表示把為害的火神送走了。

此外,傣族還有螳螂教人從石頭取火的傳說;拉祜族有人從老鼠那裏換得火種的傳說等等。火神由動物神過渡到人神,中間應該有個人獸合體的環節,可惜已發現的此類資料還不多,但布依族卻有猴娃造火的神話,說猴娃因射弩,擊到石頭而生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