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火與火神(1 / 2)

人類雖然通過不同途徑得到了火,但是保存火同樣很艱苦。如苦聰人搬遷時,必須由家長捧著火走在前麵,遇風雨要把火種揣在懷裏。在原始民族那裏,一旦火熄滅了,被認為是不祥的預兆。所以保存火是整個群體的神聖使命。

“在古時候,人像鳥一樣會飛,想到哪裏就到哪裏,但是卻沒有火。在嚴寒時,人隻得躲進山洞,吃的全是生食。在大森林中居住著一種鳥叫“飛羅”,它有火,但不會飛翔,整天停在洞中,望著別的能飛的鳥發呆。有一天,一位獵人從它身旁飛過,看到飛羅悶悶不樂,就問它發呆的原因。飛羅訴說了無翅膀的苦惱,獵人就提出用翅膀換它的火。飛羅聽後,非常高興,很樂意地和獵人交換了。飛羅插上翅膀,鳴叫著飛向天空;而獵人得到了火,卻不會飛翔了……但由於有了火,天天能吃熟食,嚴冬時能得到溫暖,黑夜中能驅走猛獸。火使人們受到極大的益處。”

上古的燧人氏便是因啄木鳥的啟發而得到火的:據說遂明國有棵大樹,名遂,盤根錯節,占地萬頃。有一位聖人漫遊到日月光照以外的地方去,來到這個國家,在這棵樹下休息,看到有鳥啄樹,發出火光。這聖人受到啟發,也用小樹枝鑽木取火。以後這個人便叫“燧人氏”。(見《太平禦覽》卷七八引《拾遺記》)

火是人類無數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人類因為獲得火才能熟食,從而優化大腦,最終與動物分開。

火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起火的曆史比人類的曆史還長。對於火,如果不能認識、控製和掌握它,便是一種極大的威脅。神話傳說有大火毀滅人類的追憶。人類對火的了解和利用,曾經過很長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偉大的發現,凝結在各民族火神的形象中。

人類由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是飛躍的進步。一旦能人工取火,就不必為能否保存火種而發愁,人們可以隨時得到所需要的火。大約在舊石器的中期和晚期,人類已在保存火種和傳遞火種的基礎上,發明了人工取火。不過人工取火,在我國的舊石器考古學上尚未找到具體的例證,隻在上古神話傳說中留下了一點蛛絲馬跡。傳說祝融是上古南方的一位火神,他的形態在《山海經·海外南經》屬於人獸合體形,人麵、獸身,騎著兩條龍。何以見得這是火神,因為此神能顯現天地之光明,即“祝融亦能明顯天地光明”。(《國語·鄭語》)又有古書上說祝融是灶神,最初是女性,後來是男性,還有了妻子。如“灶神祝融是老婦”。(《太平禦覽》卷五二九引《五經異義》)灶,是用來燒火做飯的。灶神,自然也是火神。上古的灶神不少,地位比封建社會晚期的灶神地位要尊貴得多,所以傳說中的祖先黃帝、炎帝都當過灶神。炎帝曾是火神,證據更充分。“炎”即“火”,當是火神無疑。有的說:“炎帝為火師。”(《左傳·哀公九年》)既為“火師”,與一般火種的保存者便不可同日而語,意謂炎帝是火的掌握者、使用者,當然也能人工取火。因此有的說炎帝能鑽木取火,煮熟葷臊食品,使人們吃了不會生病。“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凡是崇拜火的氏族,便奉炎帝為神。炎帝,可能標誌我國上古祖先在掌握火方麵,具有曆史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