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們正在把你呼喚,花茲瑪嗬!我們正在對你祭奉!
舜在神話傳說中的真實身份被淹沒,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完全被倫理道德化,並被載入《史記》和,說他不但繼承了帝堯的位子,而且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為妻。舜的母親早死,父親是個瞎子,弟弟名象,是繼母之子。父子倆經常加害於舜,未能得逞;舜則孝順父親和繼母,對弟弟更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舜被描繪為孝子,行仁悌。加上《史記》影響很大,因此這個故事廣為流傳。我國當代神話學家袁珂先生不拘泥於舊說,提出了新的見解:“舜和象的鬥爭,實際上就是舜和野生象的鬥爭,靠了兩個天女的幫助,獵人舜才把幾番險遭它毒手的狡悍凶譎〔jue決〕的野生象擒獲並且馴服了,使它開始為人類服役。”
花茲瑪卻在山野中打獵時與一外族的男子結合在一起。她教給對方如何打獵、剝皮、取火,以及如何用羽毛裝飾自己,率先過著一夫一妻的生活。他們生了一個男孩,長大後也是獵人。花茲瑪又教給兒子打熊、躲熊與打蛇、躲蛇的技能。
雲南怒族居於崇山峻嶺之中,常受虎、蛇所威脅,又渴望捕獲野獸。他們的獵神是雌羚羊的化身,每獵到巨獸,便要把婦女身上配戴的珠子掛在野牛角或熊身上,再掛一隻雞,然後祭獵神。民間傳說,有一位年輕的姑娘被野獸牽走了靈魂,她向大家告別後,獨自進了深山。從此,深山的野獸都歸她管。她告訴獵人哪裏有巨獸,獵人按她所說去做,肯定滿載而歸。人們便奉她為獸神,每次出獵之前,都要向她唱《獵人之歌》。又有的民間傳說,獵神曾化身為一少女,與一獵人成婚。每當客人光臨,她能很快地獵回大麂子和野豬等。他們在一塊生活了一段時間,生了孩子,獵神又回到山裏去了。獵人如果上山,次次不會落空,總能獵到一兩隻羚羊,原來這是女獵神送獵人的禮品。人們甚至還發現,隻要有羚羊群走過的地方,後邊必然還有女人的腳印,人們說,這是獵神的腳印。這位獵神不僅是女性,而且尚未完全人格化,還處於女獵神與羚羊相互轉換的階段,可見其形態十分古老。
最早的漁獵之神是漁獵社會的產物,那時乃婦女統治的天下。按說,原始的漁獵之神應是女性,但漢文古籍中卻說是伏羲。大概伏羲“剽竊”了女祖先之功。古希臘的女獵神阿耳特彌斯(Artemis)在諸神中便占重要地位。希臘羅馬的藝術作品,將此神塑造為年輕的女獵人,身著獵裝,背負箭筒,身旁帶有一隻神獸赤牝鹿。因為她是野獸的主宰者,祭祀的犧牲主要是熊和鹿。中國的漁獵女神到哪裏去了呢?讓我們還是先把視角投向少數民族。
不幸,女獵人部落的人終於找到了她。她被那些人殘暴地拖進了草莽中。從此,父子倆再也看不見花茲瑪了。花茲瑪被打死了。
古帝王舜與射手羿,還保留了獵神的影子,不過他們都是父係製的產物。前一章已交待,羿既射日,也射各種動物。舜則馴象有功。據說舜姓虞。對“虞”有兩種有關連的解釋。《說文》謂:“虞,騶〔zou鄒〕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是一種長得似虎的神獸。《易·屯六三》說:“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意思是獵鹿如果沒有獵人當向導,就會迷失在森林裏。這裏的虞指的是獵人。這兩種解釋都說明舜與動物和打獵有關係,虞舜連用,也就是說他是獵人舜。
據說,傈僳族各種打獵的方法,如絆扣、鳥扣子、捕虎陷阱、捕猴竹籠……都是花茲瑪傳下來的。
圖10花茲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