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治水英雄(2 / 2)

禹治水的足跡踏遍南北各地。在他的率領下,疏導了九河,打通了濟水與漯水,將這兩水導之入海。開拓了汝水、漢水,疏通了淮河、泗水,讓這幾條河水直通長江。又讓洛水、伊水流入黃河……《莊子·天下》說禹治水後,“通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華夏大地,江河暢通了,禹的功德被後人歌頌為“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國語·周語下》)治水成功,農業必定發展。農為我國古代的經濟基礎,當然帶動其他方麵的物富民康,禹便繼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鯀是奉帝堯之命去治水的。堯在位的時候,天下尚未平定,洪水橫流,到處泛濫成災。草木長得很高,禽獸繁殖得很快,五穀不豐收,禽獸比人還厲害,獸蹄鳥跡,遍布各地。(見《孟子·滕文公上》)堯帝召集群神開會商議。帝說:“哎,四方諸位神啊,現在洪水浩浩蕩蕩,淹沒了大山與丘陵,到處都是水在作害,下方的百姓都很愁苦,有誰能去治理這場水患呢?”大家齊聲說:“噢,派鯀去吧!”堯帝接受了大家的建議,便對鯀說:“你去吧,不過要恭謙謹慎。”(見《尚書·堯典》)鯀受命出發,看到洪水滔滔,無法止住,他便用息石、息壤去堵填。(見《山海經·海內經》郭注引《歸藏·啟筮》)這是一種自生自長的石塊和泥土,不是人間的東西,隻有天帝所有。鯀大膽地從天帝那裏偷來,事先沒有得到天帝的同意,因此觸怒了天帝,天帝便命令一個叫祝融的神,在羽郊這個地方把鯀殺了。實際上是鯀掘土堵水,挖去了堯部落的肥沃土壤,侵犯了堯部落的利益。堯作為部落聯盟的首領,較之其同盟者的部落首領自然相對地有較多的特權。鯀偏偏偷了他管的領土的沃土,他怎麼能容忍,當然便要找個借口殺鯀。所謂鯀偷自生自長的天帝的息壤,便是對這一事件作了神話式的解釋。

禹時候的天帝已經不是堯,而是虞舜。曆史又前進了一步。

也有另一種說法。禹為了打通轘轅山,化為熊。他曾對妻子塗山女說:“你要給我送飯,聽到鼓聲再來。”不料禹不小心,踩掉了一塊石頭,打中了鼓。塗山女一去,見禹變成了一頭熊,覺得很羞慚,跑到嵩山下,化做了一個石頭人。這時,她正要生孩子,禹追去說:“還我兒子!”石頭人的北麵破裂,生出了啟。(見《漢書·武帝紀》顏注引古本《淮南子》)禹為治水,犧牲了個人幸福。禹的奮鬥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禹治水成功,當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曆來眾人治水的經驗和成果,通過禹集中體現出來。

從遠古時始,凡是有特殊才能和優秀品格的人,人們都認為是因為有某種神異性,與常人不同,故而以神對待。禹在社會轉折時期立了大功,他的治水事跡,充滿了人定勝天的昂揚精神。他被人們塑造成大智大勇、公而忘私、高度理想化了的神,既在群神之列,又高於群神之上,成為山川之神的首領。“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書·呂刑》)主,即主神。山川之主,也就是社神,即最高土地之神。古人說,國中之神,莫貴於社,可見尊貴神聖之極。自古以來,上有最高統治者,中有官吏、文化人,下有平民百姓,無不讚美大禹之功。從正史到野史,從書麵到口頭,禹都是很了不起的治水英雄。古代神話傳說裏,鯀、禹治水是其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連春秋時代的人都不由地讚歎禹為子孫後代所做的好事,他們說,假使沒有禹治水,那大家住的這些地方便隻有魚,哪裏還會有人呢?禹的成功,恰恰證明他生活的時代,跟鯀的時代比,生產力已達到新的水平。

禹的神話傳說產生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初期才被記錄下來。當人們一想到禹長年在外勞苦,臉曬黑了,腿上的毛磨光了,連妻子都離他而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注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