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射神(1 / 3)

由人的自然化發展到人同化自然,將自然人格化,都屬於人與自然相互認同。這種人與自然的一體化,其目的都是為了改善自然和人的關係,使自然能夠為人類的需要發揮作用。可以說,這個願望,從人跟動物分開以後就已經萌生了。把自然人化,實際已是人向自然進攻的先聲。弓箭的製造,陶器的發明,家畜的馴養,金屬的冶煉,農產品的增多,人類的生存能力已大大提高。有些征服自然的英雄人物,大約在蒙昧期的高級階段,相當於新石器初期已開始出現,因為弓、弦、矢這種複雜的打獵武器,比棍棒戈矛的力量大大提高,對於人類脫離蒙昧狀態起過決定性的作用。各民族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裏,塑造了眾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形象。這些神是各類英雄人物的集中與升華,有長久的生命力,並隨著曆史的前進得到豐富和發展,一直到奴隸社會初期,人們不斷賦予新的社會內容。所以神話傳說中的著名英雄神,時間的跨度很大。因為篇幅所限,主要介紹一下古代最著名的射手英雄與治水英雄。

前麵談嫦娥故事時,曾提到羿有外遇一事。原來神界也有“三角戀”。黃河之神河伯經常發洪水危害人們,羿本有拯救下方百姓的使命,便射傷了河伯的左目。河伯的妻子是洛水之神,又名雒嬪,也被稱為宓妃,著名的神界美女。三國曹植的《洛神賦》形容她“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遠觀近看均動人。據說羿射傷河伯以後,便以雒嬪為妻。就因為這一點,羿又受到後人的指責,連屈原也不理解,就此事提出了懷疑:“帝降夷羿,草孽夏民,胡射河伯,而妻彼雒嬪?”(《天問》)意思是天帝派羿到下方去,是為了解除下方的苦難,他為什麼射傷河伯以後又娶雒嬪為妻呢?後世文人也猜測是因為這件事使嫦娥不滿,竊藥吃了,奔月而去。其實這都不是這一神話傳說的原意。

自然界能飛的鳥,種類凡多,何以烏鴉享此殊榮。傳說,原始社會,烏鴉被人們很看重,認為烏鴉說老實話,能給人們報告真實的信息。那時,人們缺少食物的來源,凡是烏鴉成群的地方,必然有死去的動物。據說,烏鴉的嗅覺比獵犬還靈敏。原始人追尋烏鴉的蹤跡,便能找到肉食。日久,烏鴉給人一種難以理解的神秘感,而成為被崇拜的神鳥,甚至與太陽神平起平坐,或者它本身便等同太陽神。所以越是原始的民族,崇烏的神話越多。越走向文明,烏鴉的地位越下降。原始初民能把太陽、烏、三足相連,至少要具備初步的綜合力與想象力。

這一對兄弟射神多麼有人情味。傳說布努瑤永遠紀念他們。

羿,作為射神,寄托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作為一位除害英雄,是不朽的。人們因為懷念他,便把他封為宗布大神,受大家祭祀。

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yayu亞雨〕、鑿齒、九嬰、大風、封豨〔xi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chou籌〕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zhuo酌〕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與擒通)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裏。

英雄時期,戰勝者將對方包括首領妻在內的女俘納為妻是常見現象,實際上一夫多妻在英雄時期已經存在。以女俘為妻的現象,在希臘荷馬史詩與我國英雄史詩裏有普遍的反映。羿是常勝英雄,河伯是他的手下敗將,妻被占有,不服,傳說他曾跑到天帝那裏去告狀,要求將羿殺了。天帝卻說:“你為什麼被射的?”河伯說:“我化為白龍出來遊玩時,便將我射了。”天帝說:“你若是深守神靈的職責,羿為什麼會侵犯你?你卻變成蟲獸,當然人要射你,羿做得很適宜,何罪可言?”(見《楚辭·天問》王逸注)為什麼天帝不但不同情河伯,反而支持羿,對羿的掠妻行為隻字不言。這正透露了軍事民主英雄時期的道德觀念。屈原與後人都未理解這一點,所以有的提出了問題,有的用後世的戀愛觀與婚姻觀去揣摩羿與洛水神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