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三界之神(1 / 3)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東漢之前的記載不完整,東漢張衡的《靈憲》才說到嫦娥是羿的妻子。羿是傳說中著名的射箭英雄。她實際上是受了占卜師有黃的騙,吃了羿從西王母那裏得來的不死藥,到了月球裏,不但沒有大利大昌,據說還變成了一隻蛤蟆。她為什麼要離開羿,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各有毀譽。有的同情羿,有的又說羿另有外遇,誰也說不清。這場筆墨官司打了2000年以上,越沸沸揚揚,嫦娥的名聲越大,婦孺皆知。舉頭望明月,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所想象的嫦娥。誰也不願將她與癩蛤蟆相連,而是最理想的絕世佳人,並進入了各種文藝形式中。如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畫過一幅傳世的《嫦娥奔月》。那盛裝豔服的嫦娥,端莊秀美,懷抱玉免,冉冉飄飛。畫的背景是明月高掛,樹影婆娑。其他文藝作品中的嫦娥,無不是美的化身。證明中國各族人民不但追求美,也善於創造美。唐代詩人李商隱寫詩說:“草下陰蟲葉上霜,朱欄迢遞壓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嫦娥)應斷腸。”(《月夕》)詩人對這位孤寂的美人充滿了同情。

土地的人格化,在原始農耕社會便已經產生。因為最早發明、掌管農業的是女性,所以土地神後土最初也是女神。有了文字以後,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後”的字形近於一個有雙乳的女性。晚清學者王國維考證所得,認為後字從女,或者從母,就像婦女產子的形狀。當氏族部落林立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各有各的土地神,還不可能出現抽象的、統一的土地大神。按照順序,人們對土地神的崇拜應該早於對天空神靈的崇拜。隨著階級社會的出現,男權的鞏固,天神的地位超過了後土,便漸漸有了“皇天後土”之說。後土仍是女性,成為與皇天上帝相對應的大神。社會再向前發展,土地神隨著領域的擴張,管轄的範圍也就越來越大。這時,後土不但性別發生了變化,名稱也有了改變,叫“社神”,多半都是男性。“社”這個字,古人解釋為“土地之主”。中國自古重農,因此,“國中之神,莫貴乎社。”(《禮記·郊特牲》)這時的土地神,已有相當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有些著名的首領與英雄,同時又被人們奉為社神。社神與稷神(穀神)並列,成為古代國家的象征。“社稷”即國家。後稷便是著名的播百穀之神,也是傳說中的周民族的祖先,有關他的神話比較多,、《楚辭》、、《淮南子》……都提到。

月亮還有許多美好的別名,如玉輪、玉盤、玉鉤、玉弓、玉羊、廣寒、嬋娟、金波、金盤、姮娥、素娥……在人們心目中形象優雅。

進入農耕社會以後的人們,逐漸積累了一套觀星象的經驗,發現星辰位置的變化與生產有關係。盡管星辰對人的影響不如太陽那麼大,那麼直接,然而太陽、月亮在天空隻有一個,而星星卻多得數也數不清。又因為星象的變化,有時跟人事的變化發生巧合,使古人又得出了許多非科學的認識,對星辰賦與各種神秘的解釋,把有的星說成是神所在之地,或有的星本身便是神。星界同時是神界,星神觀便是這麼出現的。民間風俗中的福、祿、壽三神,最早便出自星辰崇拜,叫司命之神、司祿之神、司壽之神。楚辭《九歌》的《大司命》與《少司命》便是屈原根據民間祭祀司命神的禱詞再創作的。司命,即掌管人的生命。司命,又是星名與神名,此種神在天神中地位不是很高,隻對主要天神起輔助作用,可是在星神中地位很突出,常跟人間打交道,若發現人間有過錯,便向天帝打報告,根據情節的輕重,酌情減去壽命三天或300天。舊時俗語說: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有多少星,便有多少人。星是人的化身。於是從人星互變的思維方式中,生發出不少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星辰一旦人格化,人間生活的千姿百態都複現在星神世界。家喻戶曉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便是其中最動人的。

即人們對天象進行解釋時,加以人格化所塑造的各種形象。其中,尤以太陽神話和月亮神話最絢麗多彩。

太陽完全人格化。太陽神的行止,決定了人間晝夜。有趣的是明明一個太陽,為什麼原始人偏說有10個太陽。世界其他民族也有一群太陽之說,多至12個,還有九個、七個、五個的。究其原因是天象的變化,人們不理解,碰到日暈,誤以為天空有很多太陽。在炎熱季節,烈日曝曬,也誤以為是多日所致。

幽冥神話消極的內容,對以後人為宗教中陰司地府的構成有直接的影響,流露了上古人們對死亡無可奈何的情緒。《梅葛》有的地方也表現了這種心理。

人們世代傳說,牛郎星在天河之西,煜煜生輝;織女星在天河之東,微微閃爍。兩星隔河相望,酷似脈脈含情的戀人。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兩星才相距較近。如果在群星燦爛的夜晚,抬頭仰望,還會看到牛郎星的東南方有六顆牛宿星,輪廓酷似織布機。人們最初將其人格化的傳說,已經顯示出悲劇色彩:天河之東有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年年在織布,勞苦操作,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憫她單身無伴侶,允許她嫁給河西的牽牛郎。她嫁後因為荒廢了織布,使天帝很惱怒,責令她仍回河東,與牛郎隻能一年相會一次。以後逐步發展,不再提織女嫁後廢織,而是說他們兩人相思甚苦,每年七月七日晚,由喜鵲架橋,織女渡天河,與牛郎相會。民間至今口頭流傳的這個故事,仍保留了原有的基本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