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麼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型。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恒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型。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經過蛻皮,又能死而複活。這種頑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誌,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麵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權威地位。
1.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是他拉村出土的紅山文化玉龍。
鳳凰是神鳥,鳥中之王,古人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以後,鳳凰合稱;再以後,龍鳳相配,鳳便成了宮廷後妃的代稱。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裝備。據說它的身子像麕〔jun軍〕,也可以寫成麇,古籍中指獐子。牛的尾巴,圓的頭頂。卻隻有一隻角。有的說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狀被描繪得略有不同。但據說麟的形狀大略像鹿,麒與麟相似。可見基本形態都近似於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大戴禮·易本命》)這裏的“蟲”泛指獸類,猶如的英雄叫老虎,是“大蟲”。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鹿本身便是獸中馴良者,有力、善跑,角有藥用價值,肉能食,製成皮革亦很珍貴,大有益於人。傳說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麒麟是以鹿類為主,融合了牛、羊、馬的特點。它的綜合麵不及龍、鳳那麼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對麒麟的研究亦不如對龍鳳文化的研究那麼火爆,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誰,其源流怎樣,還不是很清楚,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為周人原居西北,那時的西北,水草豐美,適宜鹿類的生長。
4.商代青銅器上的龍。
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中國的十二生肖,隻有龍是世間不存在的想象的動物,其它都是生物界實際存在的動物。為什麼我們的老祖宗會想象出“龍”這一造型?而且關於它的來源與構成,各有各的理解。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它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