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綜合圖騰神(1 / 2)

3.河南偃師二裏遺址出土的夏代二裏頭文化的龍圖陶片。

圖騰物有動物、植物和無生物,但以動物居多,幾種以上的圖騰物的合體構成了綜合圖騰神的形象,這種圖騰出現很晚,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到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那時,強大的部落兼並了一些小的部落,在軍事上的征服可以靠武力,而在意識形態上的征服,不能隻靠武力。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標誌,是全民的象征,隨著軍事兼並之後必然出現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原有的各種圖騰基本上已完成了曆史使命,代之而起的是能體現多族融合的新圖騰。這種圖騰是以兼並者的圖騰為主體,融合被兼並者的各種圖騰而形成的新的綜合體。我國上古時期的綜合圖騰以龍和鳳的影響最大,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團結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同時又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文化史上有難以動搖的地位。另外還有一種麒麟,長期在民間文化中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北方民族對禽中之王——鷹很崇拜。我國鳳的定型化和規範化,是在遼、金、元以後,使我國原以雞、雀為基本形態的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那一雙強勁的翅膀,鷹姿突出。我們現在從藝術品上常見的鳳,實際是清代以後的形象,集雉尾、雞身、雞冠、鷹目、鷹爪、鷹頸、孔雀翎、鴛鴦羽等於一身。它的基調不似龍那麼恒久、穩定。

5.西周銅盤上的龍。

神話中的鳳凰體現了中華民族由原始走向文明,由分散走向統一的曆史趨向。今天,文學藝術再創造的鳳凰卻有了全新的意義,有的是摧毀舊世界的號角,如郭沫若的《鳳凰涅槃》;有的則象征生命的最高境界,被稱為“火中鳳凰”,經過烈火的燃燒和考驗而再生,便有了全新的意境。

1.丹鳳朝陽2.踆烏3.鸞鳥4.鷙鳥5.鵠6.凰7.玄鳥8.朱雀9.孔鳥

神龍與神鳳的形象被塑造成以後,已經不隻是代表夏、殷兩個民族的標誌。龍、鳳相結合,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開端,隻是到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龍、鳳被最高統治者所攫〔jue覺〕取,便失去了原來的圖騰綜合的意義,而成為最高統治者帝王、後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權利角逐中,被擠到了民間,老百姓期望它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好後代。

6.戰國時期的龍。

2.山西襄汾陶寺村出土的龍山文化的彩繪龍盤。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螣〔teng騰〕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i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的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複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型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蜥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係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鸞鳥及鳳鳥。《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以後,它也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見《說文》)它飛翔的時候,由於有至高無尚的德性,以至雷不鳴,風雨不興,河川不漲水,草木不搖擺。(見《淮南子·覽冥訓》)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見《詩·大雅·卷阿》)它自歌自舞,見到它意味天下太平。為群鳥之首,追隨者以萬計。鳳凰死在一座山上,群鳥每七、八月到這裏來吊唁它,過十七、八天才散去,故此山叫“吊鳥山”。(見《水經注異聞錄·鳥吊》)鳳是百鳥風采的綜合與升華,它的原型不外是陽鳥、鷹鴞、孔雀和雞四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