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植物神與植物圖騰(1 / 2)

最早的植物神話是出於對植物的敬畏。有的植物高大挺拔,枝葉繁茂;有的植物耐旱耐寒,長壽不枯;有的植物冬枯春榮,周而複始,極易誘發人們向往人能死而複活,凡此種種,植物便能引起人們的崇敬。所以記載,既有對人有益的植物,也有某些危害於人的植物,恰如現實生活中確曾有的食而中毒現象。有益於人的,如:

有一座山,名叫少室,上有百草百木,其中有一種叫帝休的樹木,它的葉子形狀跟楊樹葉差不多,枝葉特別茂盛。黃花,黑果實,人們吃了不易發怒。(見《中山經》)由於原始人沒有科學知識,凡遇有奇效或奇毒的草木,都找不到正確的解釋,一概看作是神靈的作用。所記靈異植物,據粗略統計,草藥類28種,木藥類23種。其中,有的吃了令人不患疑病,有的吃了不會做夢,有的吃了可以禦凶,有的吃了有益於聰慧,有的吃了不饑餓,有的吃了能使人變得美,有的能除疲勞;有一種叫“沙棠”的木類,食之甚至可以使人有防禦水的力量,在水中不會溺死;還有的吃了不發愁,或不怕冷……總之,這類植物神話較多。這都是有益於人的。另外也有一些對人有害的草木類,如吃了讓人憂愁、令人心疼、不會生育或使人耳聾等等。其中曆來被人們所注意的是關於□〔yao搖〕草的神話。《中次七經》記:“姑媱〔yao搖〕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草,其葉胥成,其花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天帝的女兒名女屍,死在姑媱山,化成了□草,它的葉子雙雙相疊,花黃,果實名菟絲子,是愛情之果,誰吃了便被異性所愛。另外還有一種傳說,即媱姬乃天帝第三女,未嫁就亡故了,被封於巫山向陽之處,她的精靈化為靈芝草。(見《水經注·江水》)這就是長江三峽巫山神女的雛型。她的形象,後來不但進入了古典文學,而且至今民間還繼續在流傳。最早是植物神,人格化以後成為天女,又成為巫山神女,並將她附會在三峽的一塊矗立雲端的巨石上,都說那塊巨石是巫山女神,她好似遠眺江邊,在等待什麼人。

因為生活太艱苦,人們也存在某些離奇的幻想。比如瑤族神話說,古代的穀粒曾經有葫蘆那麼大,一顆米重幾兩,不需要播種,它們自生自長,成熟以後,便順著大道小道滾進各家各戶的糧倉。因此大家都不愁吃,逐漸懶起來。穀神一氣之下,回到天上去了。人們費盡周折,把穀神重新請回地上,可大穀子都變成了小穀子。

除了對穀神的崇拜,在母係氏族圖騰製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因為碰上某種大幸運,或遭受到某種意外的不幸,恰恰與某種植物發生了偶然的聯係,這種植物便有可能成為圖騰。如《維吾爾史略》曾講了一個樹祖的故事:在土拉和色楞格兩河彙流的忽木闌術地方,有兩棵連枝樹,兩樹之間有一小土堆,土堆漸大,內有五室,每室坐一嬰兒,當地人認為是天賜小兒,待他們長大以後,大家推舉其中最小最聰明的那個當領袖。樹之子把部落治理得很興旺。

遠古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僅僅靠狩獵已不足以維持生存,還需要開拓其它的衣食之源,由此而發明了農業。有關農業的神話傳說,集中體現了當時人們找穀種之艱巨,一日之中多次中毒又解毒,從而發現了草木的醫藥作用。人們能得到某些植物藥,不能不說是尋找百穀的副產品。植物神話中,穀神應該早於醫藥之神。植物神中地位最高的也應該是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