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然化,即人向自然靠攏,人被自然同化,由此而產生了最早的動、植物神話與圖騰神話,後者包括在前者之中。凡是解釋動、植物來源及其特性的,也就是最初的動、植物傳說故事,起源於漁獵階段,它們很古老。動物神話傳說更古老,數量也較多。不是所有的動、植物神話的神都具有圖騰的性質,隻有那些被視為人類祖先,被當作與氏族有親緣關係的動、植物神,才能稱之為圖騰。
圖騰(totem),北美印第安語的音譯。原始人相信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與同族有特殊的親緣關係而崇拜之,被崇拜物便是該氏族的圖騰。圖騰主義(totemism)是母係氏族的宗教,也是原始宗教的初期階段。圖騰崇拜(totemic-cult)是圖騰主義的組成部分。
圖騰神話傳說是圖騰觀念的反映,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形態之一,在亞洲、非洲、大洋洲的許多民族,以及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中,曾廣泛流行。在氏族社會早期,生產力極度低下,人們經常受到各種凶禽猛獸與自然災害的威脅,誤以為它們有靈魂,有神在起作用。不僅把萬物視為與人等同,甚至它們的力量大大超過了人,於是極力對各種神靈虔誠地崇拜。崇拜的對象有動物、植物、無生物,以至動物的某一種器官。他們甚至相信本氏族與某物有一種特殊的親緣關係,圖騰的子孫都會受到圖騰的庇護而不加害。為此,原始民族還創造了各種圖騰藝術形象,無比神聖。有的把圖騰的形象刻繪於岩山或牆壁上,有的描繪在自己的身上,有的繪製在服飾上,另有一種圖騰柱,受到圖騰氏族全體成員的頂禮膜拜。為了說明圖騰與氏族的關係,便世代流傳著有關的神話傳說。圖騰成為維係氏族內部團結的無形力量,圖騰神話又是原始宗教口傳的“神諭”或“聖經”。我國各民族這方麵的作品無比豐富,最多的是動物的造型,其次是植物,無生物與動物器官的圖騰比較個別。
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同源,“原是一個古老部落的兩個親近的分支”,因此這兩個民族流傳著完全相同的關於熊祖先的神話,鄂倫春還有一係列複雜的獵熊祭熊的儀式,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怕他們認為有靈性的熊對獵人與分食熊肉的人進行報複。風葬時,還要唱一首風葬的歌,歌詞的內容,其中隱含這樣的意思:不是我們打死了你,而是你的壽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們稱雄熊為祖父、舅舅,稱雌熊為祖母。
有一種獸,形狀似豬,有牙,名叫當康,它的叫聲好像自己呼喊著自己。如果哪裏發現當康,哪裏就會農業豐收。(見《東次四經》)
與前例相反,這屬於動物神之中的惡神,象征不吉與禍害。嚴格說,這些都隻能算動物神話的梗概,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的學者研究,最初都有圖,圖失傳了,流傳下來的文字隻是那些圖畫的說明,因此很簡略。
蠃〔luo裸〕魚,長著魚的身子,鳥的翅膀,如鴛鴦的叫聲,看見這種魚必有大水災。(見《西次四經》)
有一男子守旱穀地。穀子成熟了,各種鳥都飛來吃。他一天到晚,邊敲竹筒邊大聲喊叫驅逐雀鳥。一天中午,天氣悶熱,他就用刀來削黃瓜吃。正用刀口往嘴裏送黃瓜時,突然一群小米雀來吃穀子,他慌忙大聲吼叫著趕雀,刀子將嘴劃開,人死了。從此小米雀就成了這戶子孫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