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文論著作,以及大量詩話詞話、書論畫論、評點序跋,像曹丕的《典論·論文》、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陸機的《文賦》、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嚴羽的《滄浪詩話》、葉燮的《原詩》、劉熙載的《藝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近現代以來到改革開放的今天,也湧現了大量優秀的文藝理論著作,這些文藝理論立足中西文化互動的背景,與中國特色的文藝實踐緊密結合,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依然保持了中華文化的底色。文藝評論工作者應當深入探究中華文論寶藏,研究梳理、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學習和挖掘思維、表達、韻律等方麵的精髓,豐富評論話語,改進評論文風,實現美德、美學、美文相結合,實現傳統文論的現代轉換,展現中華審美風範。

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今天,在市場經濟、商業文化的影響和衝擊下,人們的價值觀、利益觀發生了很大變化,文藝評論也不免受到影響。一些文藝評論受商業利益驅動,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把文藝作品完全等同於普通商品,對評論對象的選擇,不是從藝術的立場出發,而是從商業的立場出發,哪些作品在市場上受到熱捧就追蹤哪些作品。這不僅對文藝評論生態是有害的,而且也會誤導文藝創作和文藝發展。麵對市場,文藝評論負有堅守藝術品位、抵製藝術生產低俗化的責任,而不能成為市場低俗化的附庸和幫閑。文藝評論工作者的責任是培育和引領,而不是迎合和屈就。要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堅持文藝評論的思想標準、藝術標準高於商業標準,在海量的文藝作品中披沙揀金、去蕪存菁,將思想性、藝術性高度統一的精品佳作淘選出來,推介給人民大眾,造就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積極健康的時代風尚。

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提倡有“批評精神”的文藝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真理越辯越明。一點批評精神都沒有,都是表揚和自我表揚、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勢和自我造勢相結合,那就不是文藝批評了!現在,有的批評家在不良思潮、低俗趣味、錯誤思想麵前不敢發聲,不敢旗幟鮮明地提出批評,含含糊糊、吞吞吐吐,毫無思想鋒芒。有的眼裏全是圈子、麵子和人情,一味跟在創作後麵點頭應聲、庸俗吹捧、阿諛奉承,表揚唯恐沒能說足說盡,批評則躲躲閃閃。這些做法弱化了文藝批評的褒貶甄別功能,銷蝕了批評的戰鬥力和說服力,長此以往不利於文藝的健康發展。文藝批評的價值,在於及時針對文藝現象、文藝活動、文藝思潮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闡釋,最終在成就和不足、優長和缺失上作出判斷和批評。有了真正的批評,我們的文藝作品才能越來越好。文藝評論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重塑批評精神和品格,積極開展有批評精神的文藝批評。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批評家要做“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在是非曲直問題上要敢於表明立場,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於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表明立場、敢於亮劍,褒優貶劣、激濁揚清,作出深入透徹、鞭辟入裏的判斷和評價,推出有強大戰鬥力的評論。

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堅持客觀科學地評論,營造開展文藝評論的良好氛圍。“一團和氣”不是良好的批評生態,“一評就跳,一評就罵”更不是衡文論藝的正常氛圍。批評的品格在於實事求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劉勰說:“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真正的批評應當像鏡子一般使作者的優點和缺點呈現出來,指示他正確的道路,又向讀者指出應當讚美和不應當讚美的地方。評論家既要成為作家藝術家的良師,也要成為諍友;既要有圍爐夜話式的交流,推心置腹、心平氣和的討論,又要秉筆直書、公道直言,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實事求是,好處說好,不足處說不足;既不“棒殺”也不“捧殺”,既不“亂罵”也不“亂捧”。隻有這樣,文藝評論才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當然,我們的作家藝術家也要敢於麵對批評自己作品短處的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待之,樂於接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