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徐霞客的地理考察與貢獻(2 / 3)

關於岩溶地貌中的溶洞、石鍾乳、峰林等地形特點,我國很早就有認識和記錄。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山經》、三國時張勃的《吳地記》、南北朝時酈道元的《水經注》、沈懷遠的《南越誌》,到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風土記》,都有不少記載。特別是南宋範成大的《桂海虞衡誌》中的“誌岩洞”,更是作者考察桂林郊區20多個岩溶洞穴的記錄報告。稍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也有很多記述。但是,能對岩溶地貌進行廣泛的實際考察,並從岩溶地貌的地表形態、地下形態(洞穴)、分布特點等方麵進行係統分析、記錄的,則首先是徐霞客;試圖對岩溶地貌進行科學描述和係統理論分析的也首先是徐霞客。他的貢獻表現在:

徐霞客以畢生精力進行旅遊和地理考察。他自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時年22歲)始遊太湖,到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時年55歲)因病返回家鄉的33年中,他的足跡遍及我國現在的江蘇、上海、浙江、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19個省市,達10萬餘裏路程。他不僅觀覽名山大川的自然美景,而且以日記的形式記下每天的地理、人文見聞,寫成一書。遺憾的是,在他生前並沒有來得及成書,在他死後才由別人整理成篇,加上後來相互傳抄,使原稿缺失很多。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不是每天、每地都有日記記述(見表3)。

徐霞客除了在岩溶地貌方麵的重要貢獻外,在關於長江源流問題、盤江上源問題等,也都提出了重要見解。

正是由於徐霞客在地理學方麵有許多卓越的見解,所以,他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

第四,對岩溶地貌成因的分析。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我國明代末年傑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

第一,厘訂岩溶地貌的類型及名稱。

閩、粵、冀、蜀、滇、黔、百蠻荒徼〔jiāo交〕之區,(徐霞客)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回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來去,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求徑,荒榛密箐〔qìng慶〕無不穿也;涉不必有津,衝湍惡瀧〔lóng龍〕無不絕也。峰極危者,必躍而踞其巔;洞極邃〔suì遂〕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dàn淡〕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侶伴。

岩溶地貌是石灰岩地區在流水侵蝕下形成的一種特殊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在我國雲貴高原地區極為發育。

關於西南地區的南、北盤江的上源問題,他也有所考察研究,寫有《盤江考》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除有個別地方錯誤外,基本上觀點正確。他指出:過去《大明一統誌》把火燒鋪、明月所二水(今貴州盤縣西)作為南、北盤江上源,實際上是把支流當成了正源。進而指出:北盤江的正源應當是可渡河;南盤江的正源應當是雲南霑益以北炎方驛附近的交水。

徐霞客的旅遊方式非常簡單,早年旅行往往和一位親友結伴而行,後來則常和熟識的僧人靜聞一道,帶一二位仆人同行。除了偶然乘船外,主要依靠徒步跋涉,途中一般投宿寺廟中住宿食齋。但常常為探尋名勝,考察山脈的走向形態,觀察河流源淵流經,以及各種地理問題,而不得不深入人跡罕至的莽林、洞穴,經常風餐路宿,不避風雨。清代學者潘次耕在《徐霞客遊記·序》中曾生動的描述了徐霞客旅途的艱辛和精神。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