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經過考察,首次明確了我國西南地區峰林石山的分布範圍是:東自湖南道州(今湖南道縣),西至雲南羅平,南入廣西境內。同時他還注意到石山峰林發育在各地的差異性,指出分布在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的峰林石山地貌的區域差異特征,在卷五(上)中,他說:
長江源於青海,為我國第一大河,其上遊為通天河、金沙江,這是我們現在非常清楚的地理常識。可是,古代卻不這樣認為。自先秦《禹貢》中有“岷山導江”的說法後,人們長期以來將長江支流岷江當作長江的上源。這種觀念一直流傳到明代。
粵西之山,在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滇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黔南之山,則界於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惟撫仙湖最清。粵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介於二者之間。
表3徐霞客遊跡遊記對照表
年份
年齡
遊跡
遊記
萬曆三十五年(1607)
遊太湖
無遊記
萬曆三十七年(1609)
遊泰山、孔陵孟廟、北入京
無遊記
萬曆四十一年(1613)
寧波渡海遊落迦山(普渡),並遊天台、雁蕩
天台、雁蕩有記,別無記
萬曆四十二年(1614)
冬遊南京
無遊記
萬曆四十四年(1616)
春遊白嶽、黃山,夏入武夷、九曲,秋遊山陰、西湖
白嶽、黃山、武夷(附九曲)有記
萬曆四十五年(1617)
奉母遊宜興荊溪等
無遊記
萬曆四十六年(1618)
遊廬山,再遊黃山
分別有記
泰昌元年(1620)
遊仙遊之九鯉湖,觀浙江湖
九鯉湖有記
天啟三年(1623)
遊嵩山、太華及太和山
分別有記
崇禎元年(1628)
遊福建,南至羅浮
閩遊有記
崇禎二年(1629)
遊北京及盤山
無遊記
崇禎三年(1630)
再遊福建
有遊記
崇禎五年(1632)
再遊天台、雁蕩
分別有記
崇禎六年(1633)
取道北京、遊五台山、恒山
五台、恒山有記
崇禎九年(1636)
遊浙江、江西
分別有記
崇禎十年(1637)
遊湖南、廣西
分別有記
崇禎十一年(1638)
遊廣西、貴州、雲南
分別有記
崇禎十二年(1639)
遊雲南
有遊記
崇禎十三年(1640)
從雲南病返家鄉
無遊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