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廣交當代名士,相互勉勵、互相學習,參與撰寫地方誌等工作。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在雲南雞足山時,他的腳病加重,難以行走,麗江木土司(太守)便派人用山轎送他回家,五月到達湖北黃岡,又經那裏的官府用船送到江蘇江陰家鄉。次年正月(公元1641年2月)病逝家中,終年56歲,死後葬南暘〔yang楊〕岐沈村(馬灣)。現在在他的家鄉建有徐霞客紀念堂,以紀念他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的精神和對地理學的貢獻。
現在看來,徐霞客的這一觀點確實相當正確,表現了很強的地貌類型和區劃思想。
第二,關於西南岩溶地貌發育的區域特征認識。
徐霞客將岩溶地貌中的許多地形給予歸類命名,加之規範化,形成一套特有的岩溶地貌概念係統。如稱落水洞地形為“眢〔yuān鴛〕井”;圓窪地(漏鬥地形)稱“盤窪”或“環窪”;石芽、石溝地形稱“石脊”或“石齒”;幹穀地形稱“枯澗”。並用“石山”一名代替唐宋以來用岩、峰、崖等不同名稱對峰林地形的稱呼。這種厘訂類型及名稱的過程,也就是研究趨向科學化的過程。
然而,徐霞客卻對這一傳統觀念提出了疑問。徐霞客經過多年的各地地理考察,認為江水浩大,以小小的岷江作為長江源流,難以令人信服。於是他分析考察資料,寫成《江源考》一文,專門論述長江源流問題,以確鑿的資料否定了傳統說法,第一次正式提出金沙江以上才是長江的正源。
與過去的岩溶地貌觀察記錄不同,徐霞客不僅以準確的文字描述岩溶地形的各種形態和分布,而且也注意對岩溶地貌成因的探討分析。例如,他指出漏陷地形(漏鬥、落水洞等)是由於流水的侵蝕或溶陷崩塌而形成的。四坡陡崖的石山成因,他認為是由於石山上部崩塌,石山下部受流水侵蝕,上下夾攻而成崖。關於鍾乳石的成因,則明確指出“蓋石膏日久凝結而成”等等。這些都是極富科學性的見解。
事實正是這樣。如他晚年在西南旅行考察,就曾兩次遇盜,三次絕糧,所帶的一個仆人也在關鍵時刻逃跑了。然而,他仍泰然處之,不改初衷。每天堅持徒步幾十裏山路,睡前還要堅持寫遊記,即使在荒野露宿,他也要設法點燃鬆枝照明,把當天的遊記寫完。
徐霞客是古代考察岩溶洞穴最多的地理學家之一。他考察的洞穴有300多個,對洞穴的形態特點、洞內石鍾乳等小地形的空間分布等,都進行了詳細記錄,甚至專門測量各種數據,使記錄更為精確。如他所考察記錄的桂林七星岩洞穴係統,指出它是由兩大洞府、六個洞天、15個岩洞組成,並詳述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今天不僅15個洞口都可以找見,而且他當時的記述與本世紀50年代科學測繪的七星岩平麵圖基本一致。可見他的地下岩溶地貌(溶洞)的觀察記錄,是相當準確的。此外,他還將溶洞分為藤瓜式、樓閣式、深井式等幾種類型。
第三,對地下岩溶地貌的觀察研究。
徐霞客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自幼聰穎好學,愛讀地理、曆史書籍,尤其喜歡遊記之類,立誌將來要遊遍天下名山大川。徐霞客的母親很支持兒子的誌向,當徐霞客22歲第一次出遊太湖時,他母親便親自為他遠行縫製衣帽,以壯行色,還鼓勵他:身為男兒,應當誌在四方,以堅定徐霞客出遊的決心。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徐霞客的妻子許氏病逝,他由外地回家居住侍奉母親,而他母親以70多歲高齡,讓徐霞客陪她去江蘇宜興旅遊,再次以實際行動鼓勵兒子繼續完成自己的旅行考察計劃。在母親的勉勵下,第二年他又開始了旅行考察生活。
徐霞客早年的旅行尚以名山大川的遊賞為主,晚年的旅行已不滿足於探幽訪故的一般性旅遊,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認真的地理考察,作學術上的探索。所以,他對地理學認識的記錄是多方麵的,尤其是對他晚年旅遊的我國西南亞熱帶岩溶地貌的觀察、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