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王士性的地理學思想(2 / 2)

在現代科學中,山係是沿一定方向延伸的,是在成因上相聯係而有規律分布的若幹相鄰山脈的總稱。王士性的山係劃分雖然與現代科學的山係概念有較大差距,但是,他提出“以水為斷”的劃分原則,劃分的山係除東南丘陵地區有較大誤差外,其它地區都基本符合中國實際,這在當時和以後相當長時間都是中國古代山脈學的代表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楊文衡先生曾將王士性的“三大龍”觀點列成簡表如下,可以清楚地表明各山係的淵源關係。

區域觀念出現很早,在石器時代的人類生產生活中就有區域觀念出現,他們已注意到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的不同,到了漢代司馬遷等人的中國區域認識與劃分已相當準確。到了明代,我國的區域觀念與區域實踐都有了很大發展,王士性關於明代政區劃分的分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昆侖據地之中,四傍山麓,各入大荒外。入中國者,一東南支也。其支又於塞外分三支:左支環虜庭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數千裏,出為毉〔yi醫〕巫閭,渡遼海而止為北龍。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江右者,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係大散關,左渭右漢。中出為終南、太華,下泰山,起嵩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千裏,起泰山入海,為中龍。右支出吐蕃之西,下麗江,趨雲南,繞霑〔zhān沾〕益、貴竹、關嶺而東去沅陵。分其一由武岡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嶷、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又分其一過庾嶺,度草坪去黃山、天目、三吳止。過庾嶺者,又分仙霞關至閩止。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去為天台、四明渡海止。總為南龍也。

湖廣在春秋戰國間,稱六千裏大楚,跨淮、汝而北之,將及河。本朝分省,楚亦惟大。其轄至十五郡,如鄖〔yun勻〕之房、竹山,荊之歸、巴東,與施、永、偏橋、清浪等衛所,動數千裏,入省逾月,文移之往複,夷情之緩急,皆所不便。而辰、永督學,屢合屢分;鄖、沅開府,或罷或興,黎平生儒,此考彼試種種非一。況貴竹、粵西兩省雜以傜僮夷苗,主以衛所,間以土酋。鹹不成省。

王士性在實際考察的基礎上,還將浙江分為浙東、浙西兩大文化區域和寧紹、金衢、台溫處三個文化亞區。其劃分基本符合浙江地區的曆史事實,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明代政區分為二都十三布政司,即南京和北京二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布政司。王士性在分析各政區與自然地理的關係後,認為明代的政區基本與自然區相重合是非常合理的。如稱山西(晉中):“太行數千裏亙其東,洪河抱其西,沙漠限其北,自然一省會也。”(《廣遊誌》卷上)同時,王士性也注意到非地理因素在明代政區劃分中的作用,如他認為“獨中原片土莽蕩,數千裏無山,不得不強畫野以經界之”,就講了人為因素對行政區劃的影響。同時,他還認識到,明代的省級行政區劃也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湖廣省就是如此,他在《廣誌繹》卷四江南諸省中說到:

此外,王士性的區域觀念,還表現在他的地理著作都是分區域來寫的。在他的代表作《廣誌繹》中,除卷一《方輿崖略》講全國情況外,其餘各卷記述分區情況。即,卷二《兩都》地區、卷三《江北諸省》地區、卷四《江南諸省》地區、卷五《西南諸省》地區。在他的另一部地理著作《五嶽遊草》中,也是除卷一《嶽遊上》、卷八《嶽遊下》外,其它各卷均按地區記載,分為《大河南北諸遊》、《吳遊》、《越遊》、《蜀遊》、《楚遊》、《滇粵遊》。

王士性三大龍說簡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