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鄭和與西洋地理新認識(2 / 2)

《鄭和航海圖》是鄭和及其海師在長期航海實踐中所測繪和使用的海洋地圖,由茅元儀的《序》、《自寶船廠開航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蕃圖》和《過洋牽星圖》三部分組成,共24頁(序一頁,地圖20頁,《過洋牽星圖》二頁,空白一頁)。全圖以忽魯謨斯(霍爾木茲海峽)為最遠點,采用一字展開式繪製而成。全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抵達東非,所繪沿途亞非兩洲地名約500個,其中域外地名就有300多個,遠遠超出汪大淵《島夷誌略》99個地名的規模。其中現在可靠的主要域外地名涉及到更廣的範圍(見表2)。

遠在西方“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半個多世紀,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已率領龐大的船隊,在東南亞、印度洋地區進行了大規模、長達30年的航海活動。這不僅是中國海上探險事業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地理發現史上的壯舉。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亦作寶),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縣)人。14歲入宮作宦官,因功而升為內官監太監,賜姓鄭,人稱三保太監。

表2

《鄭和航海圖》地名

今地

占城國

越南南部

新洲港

越南歸仁

真臘國

柬埔寨

暹羅國

泰國

交蘭山

加裏曼丹西南散巴角海上的蓋拉姆島

吉利悶

爪哇三寶壟海上的卡裏摩爪哇群島

爪哇國

爪哇島

吉蘭丹港

馬來半島東岸之吉蘭丹

舊港

蘇門答臘的巨港

淡馬錫

新加坡

滿剌加

馬來半島西岸馬六甲

翠蘭嶼

孟加拉灣尼科巴群島

打歪

緬甸南部土瓦

落坑

緬甸仰光

撒地港

孟加拉國吉大港

榜葛剌

印度之孟加拉

烏裏舍城

印度東海岸的卡塔克

靈列補

印度東海岸的馬德拉斯

錫蘭山

斯裏蘭卡

高郎務

科倫坡

麻裏溪溜

馬爾代夫群島北之島

甘巴裏頭

印度南端科摩林角

小葛蘭

印度西海岸奎隆

古裏國

西印度卡裏卡特

坎八葉城

印度西海岸坎貝

新得

巴基斯坦信德

木克郎

伊朗馬克蘭

查實

伊朗賈斯克角

忽魯謨斯

霍爾木茲海峽之Djeroun島

麻實吉

阿拉伯半島東北角馬斯喀特

佐法兒

阿拉伯半島佐法爾

阿丹

亞丁

木骨都束

索馬裏摩加迪沙

卜剌哇

索馬裏布臘瓦

麻林地

肯尼亞馬林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