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經營管理理念持續創新,一些新的貿易方式隨之出現,新的貿易現象與舊的貿易理論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傳統的貿易理論已經不再能夠用以解釋這些新的貿易問題。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與世界貿易模式的轉變因而帶來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相應轉變,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戰略性貿易政策就是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產物。
1.戰略性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實質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不變或遞減的假設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受到了越來越多理論家的質疑,這些理論家們發現,在許多產業內,分工帶來了很大的利益,由於分工提高了專業化程度,產出增加,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下降,因此,這些產業內存在著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飛機製造行業就具有最典型的規模經濟因素,也正是因為對規模經濟的較高要求,使得這一產業隻要少數幾家廠商即可滿足整個世界的需求――並且也隻有少數幾家廠商有能力和條件進入這一產業。這些行業至少具有這樣兩個特征:一是不完全競爭,特別是壟斷競爭;二是規模經濟。因此,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假設基礎上,新貿易理論者們進一步認為一些國家之所以能夠出口某些產品,並非因為它們擁有生產這類產品的豐富要素而具有比較優勢,而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最先進入了該產業而獲得了“第一進入者優勢”,使得它自然形成了經濟和戰略優勢。
雖然新貿易理論家們所提出的戰略優勢決定於運氣、機會等非經濟因素,表麵上看起來似乎不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但實際上,這些因素確實在影響著企業和產業以及國家優勢的形成,比如瑞士在鍾表行業的優勢,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傳統和曆史的因素而形成的。而且,這一新觀點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它在本質上提供了比較優勢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反映了當今全球經濟變化的趨勢和內容――規模經濟導致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
新貿易理論的代表克魯格曼(Krugman)和赫爾普曼(Helpman)認為,首先,市場結構並非如傳統貿易理論所說的完全競爭,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隻是偶有發生的特例,而不完全競爭才是普遍的市場現象。其次,產業領域並非如傳統貿易理論所說的規模報酬不變或遞減,而普遍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或規模經濟。因此,為了幫助本國企業和行業獲得競爭優勢,增強本國的國家競爭力,政府應該對其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進行保護,通過補貼鼓勵出口,用關稅限製進口,以此獲得更大的貿易利益,被稱為“壟斷租金”。在這樣的共識之上,布蘭德和斯潘塞正式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布蘭德-斯潘塞模型就代表了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其要點在於:
①從原則上講,諸如出口補貼之類的政府政策可以達到與產業組織理論相同的目的,即政府政策可以用於戰略目的,用來阻止外來競爭者的激烈競爭,改變企業導向。可見,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貿易理論將產業組織理論融合到國際貿易問題之中,用產業組織理論解釋和分析國際貿易現象,這也是理論上的一大突破和創新。
②政府幹預能夠通過將寡頭壟斷的壟斷利潤從外國企業手中轉移給本國企業而提高本國的國民收入,提高國家福利。
③政府政策可以起到使承諾可信的作用。政府的信譽問題直接影響政府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因此,提高政府信譽的最佳途徑就是政策能夠按計劃實施並具有明顯的預期效果。
④最佳的政策應當典型地涉及對投資和出口的補貼。戰略性貿易政策因而主張實施出口補貼……
這就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要內容,它實際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和保護,它為政府幹預經濟,實施保護提供了新的依據。
2.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適用條件
戰略性貿易政策並不具有普遍適用性,至少“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這兩個前提條件必須滿足,此外,該政策對產業特征和經濟體製也有特殊的要求。
(1)產業特征
必須明確的是,戰略性貿易政策主張對產業實施保護,而受保護的產業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諸如幼稚工業保護論等對劣勢產業實施保護,而要保護的是優勢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講,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其產業對象的確定。根據斯潘塞的觀點,受到保護的產業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①規模經濟。這裏的規模經濟包括靜態的規模經濟和動態的規模經濟。受保護的產業必須具有平均成本隨生產規模擴大而下降的特點,這種生產成本的下降既有“學習曲線”效應的因素……也強調適當保持較高的產業進入壁壘。
②外溢效應。對外溢效應的要求是強調其收益的擴散與普及。比如高新技術產業,從供給角度講,它借助高新技術產品和人員的流動而將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傳播到整個社會,促使整個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知識水平的提高,為高新技術產業創造更加優越的創新環境;從需求角度講,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科技人員和科技成果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進而帶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高科技人才的培養。
③易形成“自然壟斷”。自然壟斷與規模經濟直接相關。由於具有規模經濟,最先進入者比後來跟進者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更有成本競爭優勢,容易形成壟斷市場,壟斷市場一旦形成……後進入者若要發展就需要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