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比較優勢: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根基(1 / 3)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以年均16.5%的速度遞增。1978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1999年則為3239億美元,增長了15倍多;而到2002年這個數字則變為6207.7億美元,短短的3年時間翻了將近一番。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一方麵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麵使整體經濟更為密切地和外貿聯係起來。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1980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僅為12.6%,到1999年已經上升到34%,其中在1994年更是高達43.6%。同時,出口依存度也在逐步提高,由1980年的6.0%上升到1999年的18.5%。與世界其他的貿易大國相比較,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和這些國家非常接近,這說明隨著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一種外向型經濟,與國際市場的聯係更加緊密。

1.比較優勢理論的演進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從生產成本的相對差異出發,認為一國即使在所有商品生產上的效率都比另一國低,它也可以通過生產並出口其具有相對成本優勢的商品而從貿易中獲益。赫克歇爾和俄林對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O理論)。認為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在資本豐裕的國家,資本相對於勞動來說要便宜,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這個國家的微觀經濟體在生產過程中就會多使用資本而少用勞動力,從而這個國家的產品就體現為資本密集型,而勞動力豐裕的國家則相反。日本學者小島清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拓展,小島清把H-O理論中的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用勞動力和經營資源來替代,使得資本的範圍擴大到包含資產、技術和人力資本等要素,並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建立在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他認為,各國的勞動力和經營資源比率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比較成本的差異使比較利潤率出現差異;因此,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可以建立在比較成本和比較利潤率的基礎上。依據這一原理,一國應生產並出口其比較優勢產品,大力發展擁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同時,縮減比較劣勢產業,放棄該類產品的生產而代之以進口以獲得比較利益。而對外投資應從處於或即將處於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依次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技術差距越小,技術就越容易被東道國吸收和普及,因而就可以把東道國潛在的比較優勢挖掘出來,使兩國間的比較優勢差距擴大,為更大規模的貿易創造條件。

新貿易理論增加了外部性、規模經濟和不完全信息等條件,提出了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其理論觀點為,發展或競爭主體應根據其所在國或地區現有的資源狀況和其他條件,著重發展其在未來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優勢的產業,其含義是,比較優勢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發展的需要不斷更新和變化的,其核心要旨就是始終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以永遠處於競爭的前沿而不被淘汰。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的政策含義十分明顯:它的動態特征表現在主導產業的選擇上,不是強調單一的資源優勢(如廉價勞動力)來發展符合既定國際分工體係下的產業部門(如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發展的利益需要長期化,而傳統的靜態比較優勢會邊際遞減,隻有科技進步能夠增加投資的收益。

按上述理論,一個國家隻要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來生產產品並進行交換,就可以從外貿中獲得比貿易前更大的利益,同時也可以利用外資來擴大外貿。從而,一個國家的外貿狀況和政策應該充分反映其比較優勢,在製定相關的貿易政策時也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

2.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實證分析

為了說明比較優勢理論在解釋國際貿易現象方麵的適用性,驗證外貿的發展是否體現了中國的比較優勢,可以對中國近20多年來進出口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以下商品是按《國際貿易標準》來分類,其中初級產品包括食品及活動物、飲料及煙草、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動植物油脂及蠟,工業製品包括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製品和未分類產品。通常以工業製成品在出口總值中所占比例的高低來衡量一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劣程度。

(1)出口商品的結構分析

①出口商品的變動趨勢。

②中國出口商品的結構分析。按貿易方式來劃分,在中國的出口商品中,加工貿易商品所占的比例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02年加工貿易商品占總出口額的55.3%,超過一般貿易方式比例的41.8%。由於近年來大力引進外資並鼓勵外資企業出口,外資出口占總出口的比例由1980年的0.05%上升到1999年的45.50%,而且外資企業出口的主要途徑是出口加工……本文采用宋順鋒、張宏霖關於外資對中國出口影響分析的一些數據。1994年,來料加工出口超過570億美元,幾乎占中國總出口的一半,是當年全國製造業產品出口的60%。值得強調的是,中國的加工出口主要依賴於外商投資企業,1995年加工出口占全國全部出口總額的近一半,其中57%來源於外商投資企業。

由此可見,雖然中國的出口商品已經以工業製成品占絕大多數,但這種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大進大出的貿易方式卻說明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力豐裕的比較優勢。

(2)進口商品的結構分析

①進口商品的變動趨勢。

②中國進口商品的結構分析。以日本、美國為主要進口來源國,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日本和美國是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國,據2001年統計數據,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和從日本的進口分別占當年出口總值的16.9%和進口總值的17.6%,而對美國的這兩個數字則為20.4%和10.8%,而且每年和這兩個國家貿易數量的增長幅度保持在16%左右(日本1998年除外)。因此,重點分析從日本和美國的進口產品種類,就大致可以體現中國整體的商品進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