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比較優勢: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根基(3 / 3)

④依照國際貿易理論,一國或地區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其比較優勢會逐漸趨向勞動密集度較低,資本和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品。雖然這種趨勢已經體現,中國高附加值工業品的貿易條件也在不斷改善,但是仍然和美日等發達國家以及其他新興工業國有很大的差距,要盡快改善工業品的貿易結構,就需要借鑒別國或地區的經驗。這個問題將在下一部分論述。

⑤外商直接投資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外貿的發展。對外開放以來在外貿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外資。

⑥外商直接投資的領域反映了中國的比較優勢。外資流向的領域多為製造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出口的產品也大多為加工貿易產品,說明外商投資主要是為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

4.遵循比較優勢原則並實現比較優勢的優化:台灣的經驗

中國內地依靠自身優勢,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有效地改善了國家的貿易結構。按動態比較優勢理論,一個國家應當根據現有的資源狀況和其他條件,著重發展其在未來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優勢的產業,即比較優勢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發展的需要不斷更新和變化的。台灣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成功實現比較優勢轉變的例子,可以充分說明按比較優勢原則發展外貿從而實現比較優勢的優化的重要性。

台灣的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60年,台灣工業產品出口值隻占總出口量的33%;到1996年,工業產品出口占到了總出口量的97%。由於高科技業的迅猛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量的比重從1971年的32%增長到1996年的61%,電子與信息相關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量的比重從1986年的16%增長到1995年的25%,台灣成為世界第三大信息產品生產區。按董其泓的研究,台灣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有這樣的變動趨勢:高勞動密集度的產品從1989年的43%下降到1995年的37%,而低勞動密集度產品從1989年的19%上升到1995年的23%;高資本密集度產品從1989年的27%上升到1995年的32%,而低資本密集度產品從1989年的23%下降到1995年的12%。按技術人力密集度區分的出口比重,最能表達台灣產業升級狀況的出口結構。高技術人力密集度產品的出口比重從1989年的23%上升到1995年的35%,而低技術人力密集度產品的出口比重從1989年的38%下降到1995年的22%。

台灣實現這樣轉變的原因主要是遵循了比較優勢,通過大力發展外貿從而實現了轉變。按林毅夫的觀點,台灣由於自然資源稀缺、經濟規模小從而可動用的資源有限,無法長期支持效率低下的“趕超戰略”,隻能按自身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結果是,台灣的經濟依賴於眾多的中小企業,產品競爭力強,最終實現了比較優勢的轉變。他引用台灣經濟學家於宗先(1991)對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個簡單概括來說明遵循比較優勢的重要性:“台灣因限於天然資源不豐富,不足以自給自足,而人口密度相對過高,繼續創造就業機會,因此……台灣必須拓展對外貿易,始能圖存而有發展”。

與台灣在20世紀60~70年代的經濟情況相比,大陸在很多方麵非常相似,比如:人均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勞動密集度較高、經濟發展處於工業化的初期、缺少大規模的企業集團等等……因此,台灣的經驗對於大陸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但是兩者亦有很多差異,其一,大陸擁有巨大的市場,當前經濟總體運行良好、有相對有利的國際投資環境,最重要的是有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使得大陸可以更為主動的製定符合比較優勢的貿易政策。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外貿政策,既避免了外資對本土工業的衝擊,又加快了出口擴張從而促進了整體經濟增長……在出口型外資接近飽和以及國內企業有一定承受力之後,大陸逐步推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外資戰略,以實現比較優勢的轉變;其二,現階段的大陸經濟對外貿和外資的依賴性已經非常強,不同於台灣在60~70年代的情況;其三,台灣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經濟,在引進高新技術方麵比大陸有優勢;其四,麵臨的競爭環境不同,台灣在60~70年代實現經濟起飛時,也正是韓國、新加坡等國經濟騰飛之時,各國都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而大陸目前所麵臨的情況則是這些國家已發展成為新型的工業化國家,其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線正向中國內地轉移。正是由於以上的不同,中國內地在發展外貿時,不僅要借鑒台灣的經驗,還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貿易政策。

通過對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和外資對外貿影響的分析,說明完全可以用比較優勢理論來解釋中國的貿易狀況,而且在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的基礎上,中國的外貿獲得了快速發展,貿易結構不斷改善,從而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在此基礎上,采用台灣成功實現其比較優勢轉變的例子,說明按本國或本地區優勢來發展外貿和經濟,可以實現比較優勢的優化。

根據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為了保持國家的競爭力優勢,需要不斷創造新的比較優勢產業,雖然在資本或技術密集的產品生產方麵,中國的比較優勢尚不明顯,但國家還是應當扶植一些戰略性行業或關聯性較強的行業的發展,這對於國家的經濟安全和整體工業水平的進步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