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比較優勢: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根基(2 / 3)

● 中日貿易間以工業製成品貿易為主。以1999年為例,當年工業製成品的貿易占貿易總額的82.9%,初級產品僅為16.4%。根據汪斌、鄧豔梅對中日貿易重工業製品的研究,從總體上看,中日貿易經過近20年的發展,產業內貿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若將產業內貿易分為橫向產業內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就會發現,中日間的產業內貿易是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即中國向日本出口的是技術含量和價格相對較低的同行業產品,而進口的是技術含量和價格相對較高的同行業產品。也就是說,中日之間的貿易充分體現了兩國的比較優勢。

● 采用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2001年中國與美國經濟貿易關係》的有關數據來分析中美之間的貿易產品。2001年,中國對美國出口542.8億美元,自美進口262億美元。中國出口產品的主要類別為:機電產品(270.4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97.1億美元)、鞋類(50.4億美元)、服裝及衣著附件(49.2億美元)、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34.9億美元)、玩具(27.6億美元)等。進口產品主要為:機電產品(164.5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117.1億美元)、飛機(16.5億美元)、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15.5億美元)、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15.1億美元)、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12.5億美元)等。可以看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鞋類和服裝占了較大份額,機電產品出口以加工貿易產品占多數,高技術產品的出口處於逆差;而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則以高新技術產品、飛機和集成電路等占多數。

與日本和美國的進口商品結構說明,中國的進口也體現了比較優勢原則,即以進口稀缺要素――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

3.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分析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行出口導向的外資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特別是1993年以後,中國連續8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引資國,在2002年更是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引資國。依據小島清的比較優勢理論,國際直接投資可以創造和擴大對外貿易,分析表明,外資對中國外貿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加工貿易方麵。

(1)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領域

2000年和2001年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數據,可以看出,有70%以上的外資都流向了第二產業,其中以製造業為主,而且這種趨勢在不斷加強,2001年第二產業利用外資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1.19個百分點。在製造業中,外商投資以高新技術項目為主的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幅較大,2000年比1999年增長46.04%,2001年比2000年增長超過50%。

(2)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

從貿易量上看,以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為主體實施的進出口貿易對中國總體對外貿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外商投資的增加,外資企業的進出口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一半……2001年外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為2590.9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5097.68億美元)的50.8%,其中:出口額為1332.3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值(2661.55億美元)的50.1%。同期,外資企業的進口額為1258.63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值的51.7%;全年外資企業投資項下進口企業自用設備、物品145.15億美元,占其進口總值的11.5%。

從貿易形式上看,在外資企業的出口中,加工貿易是投資的主體格局。以1999年為例,把加工貿易細分為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則當年外商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外商企業總值的比率分別為10.18%和62.71%,即70%以上的外商投資是以進行加工貿易為主。其動機主要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降低製造成本,同時利用它們在國際市場和銷售渠道方麵的優勢來增強產品的競爭力。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歐盟是一個例外,相比較於美國、日本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地區而言,歐盟對中國直接投資呈現出明顯的“市場占有動機”,主要表現在很少有歐盟企業在中國投資生產後再出口到本國母公司或其他分支機構,而是在當地市場直接滲透。

而且,歐盟在中國直接投資領域多為資本和技能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要求不在於成本低,而在於技能水平高,整體素質好。另外,歐盟對中國直接投資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效應,技術適用性強,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引進外資上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對於提高外資利用效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由以上分析得出以下一些結論:

①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總體變動趨勢與世界貿易的總趨勢是一致的。即工業製成品進出口額在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初級產品貿易的比重在下降,商品種類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和食物等。

②依然可以用比較優勢的理論原則來解釋中國的對外貿易。按比較優勢原理,一國應當生產並出口使用其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用其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中國是勞動力相對豐裕的國家,資本和技術相對不足,所以從理論上來講,中國的出口應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居多……而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從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出口的工業產品中以加工貿易產品居多,而進口的工業品則以高附加值和高技術產品為主,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比較優勢。

③從動態的角度來分析,中國貿易結構經曆了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而這種優化是以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為前提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貿易結構從發展趨勢上來看已經日趨合理,細分類的工業品貿易結構也處在不斷的升級進步中。中國目前的貿易發展模式完全體現了比較優勢原則,通過發揮自身勞動力優勢,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來換取外彙,加快資本積累;同時進口稀缺的高技術產品,幫助國內產業的更新換代,進而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