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對外開放政策內容的局限性。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對出口行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優惠政策,而這些政策實際上最終的結果卻是削弱了中國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力。
首先,在對外貿易領域,由於國家政策對加工貿易實施過多的稅收等優惠,因而促使企業紛紛向加工型企業轉變,而加工貿易所需的原材料又需要進口,又造成對國內原材料產業的嚴重衝擊,兩相作用的結果就是我國不合理產業結構的延續甚至惡化,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受到阻滯。
其次,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初衷之一是通過國際分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在具體實施中,由於過於強調外資數量和對外資政策的過度傾斜,反而使外資企業向中國轉移的隻是生產環節和勞動密集型部分,核心技術優勢、經營管理資源優勢以及品牌和營銷網絡等優勢最終還是牢牢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中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非但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反而下降,研發能力越來越薄弱。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具有技術創新能力是發展的關鍵,中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研究與開發中心,要積累將外國技術轉變和吸收為自己技術的經驗和做法,必須從隻是從事簡單生產加工下遊分工體係中擺脫出來。
③對外開放政策配套機製的局限性。國家宏觀政策的有效運用需要一整套機製的配合,外貿體製的改革同時需要政府行政運作模式的變革,需要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需要物流係統和基礎設施的完善,需要金融體製改革和有效資本市場的構建,也需要觀念的徹底改變和企業家精神的成功培育。
(2)經濟的外部依賴性提高
與日本經濟增長對比的結果告訴我們,雖然中國本身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中國的經濟增長具有較高的外部依賴性。經濟對外依賴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及主要國家經濟周期性波動多中國的影響程度也相應提高,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增加。我國與日本“手機與大蔥”的貿易戰就是一個很有利的例證,在此次貿易爭端中,日本對我國實施緊急設限的大蔥、香菇和藺草席三類商品都是我國專供日本的,對日本市場的具有很高的依賴性,如果日本不進口,那麼這些商品的惟一出路就是腐爛或積壓,沒有其他的出口或銷售渠道,貿易商品對某一特定市場的過度依賴會降低貿易中的自主性,貿易地位相對被動。
(3)貧困化增長初露端倪
由於大規模引進外資,中國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工業品生產步伐的加快幾乎是可見的,工業品出口在整個出口中的比重每年都在提高,目前已經達到90%,加工貿易也已經占到了整個貿易的50%以上。中國吸引外資的優勢主要是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部分自然資源……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國際分工體係的轉變以及科技的進步,外資進入中國的方式和途徑也發生著改變。最新出現的模塊化生產也開始出現在進入中國的外資之中,它是將經過分解的生產加工過程在全球範圍內散布,向全球各個不同的企業發出訂單,它提高了專業化水平和標準化程度,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合理配置和最優利用,它同時勾勒出了我們早已熟知的“微笑曲線”。在這樣的分工體係中,利潤空間最大的是上遊的產品研發階段和高附加值創造階段,以及下遊的與生產配套的相關服務階段,而處於中遊的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組裝加工階段是價值最小、利潤最低的部分,而中國目前在國際分工體係中所處的地位正是這一中遊水平,發達國家仍然是上遊的技術領先者和下遊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務的提供者,這會使本來就落後的中國繼續停留在從屬者的地位,使本來就貧窮的中國能夠獲得的利潤更低。
(4)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在我國內部,東部沿海地區有著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較為先進的生產工藝,較高的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水平,較好的勞動力素質、較高的市場發育程度以及發達的金融業、充裕的資本和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但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中西部地區恰好相反,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但勞動力素質雖豐富卻素質低,在科技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發育程度等諸多方麵都遠落後於東部地區,中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本來就存在。然而,中國在大規模吸引外資的過程中,不僅給予外資以與本國不同的“非國民待遇”,而且對於不同的地區,政策優惠程度也有所不同,東部沿海地區享受了更加傾斜也優惠的政策,從而導致外商直接投資過於集中在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城市和地區,地區之間業已存在的差距又被拉大了。目前,中國的地域分工狀況呈現東部地區以生產和輸出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工業製成品為主,而西部地區以生產和輸出自然資源及其初級加工品為主的分工格局。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不同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在出口商品結構以農牧產品和工業初級加工品的改革開放初期,中西部地區的出口比例較大,從貿易中的獲益也較多。國家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實施將加工製成品出口放在了重要於初級產品的位置,在製成品方麵優勢突出的東部地區在國家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便由此而上升。
目前,中西部地區在國家進出口總額中的比例不足10%,而東部地區卻占到了90%以上。而且……由於外資的大量進入,東部地區的優勢又進一步得到強化:外資進入製成品製造領域,進入東部地區,導致東部地區製成品出口增加,符合國家的外貿戰略,區域實力增強,對外資的吸引更大,外資進入更多,由此,一種對東部地區發展極為有利的良性循環得以形成。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收入差距擴大,高達0.45的基尼係數已經使中國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經濟二元性加劇。
(5)貿易摩擦日益頻繁
中國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播撒到全國各地的每一個角落,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和承認的,但是,在中國的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世界市場,在中國與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的今天,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的貿易摩擦和分歧也越來越多。
①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摩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WTO的根本宗旨和原則之一,就是要實現全世界範圍內的公平貿易和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富裕。然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口口聲聲提倡貿易自由化,但實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卻卷土重來,中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已經成為他們采取保護手段拒絕和限製中國產品的主要措施,反傾銷和貿易保障這兩項措施被越來越頻繁地使用。
②普惠製畢業機製使中國原先享有的優惠被取消。歐盟是對我國提出反傾銷指控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也是對本地區利益維護最全麵的地區,最近幾年,歐盟的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卻處於發展的快車道,為了應對來自亞洲國家的壓力,針對經濟增長速度較高的亞洲等國家,尤其是中國,歐盟修改了它的普惠製政策,歐盟理事會已經通過了2003年和2004年度的普惠製修訂案,設計了“普惠製畢業機製”,即對於那些已經不再符合享受普惠製條件的國家和產品停止繼續給予普惠製待遇。根據這一機製,我國的六大類產品被取消了普惠製待遇,包括電子消費品、動物源性食品、鍾表和眼鏡、塑膠和橡膠以及紙張和電機產品。普惠製畢業機製的出現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新認識和態度的根本轉變的反映,取消待遇的產品一定是那些競爭力增強的產品,新的貿易摩擦會在這些產品中更多、更頻繁地出現。
③貿易商品類型決定貿易摩擦。不同類別商品的不同特點決定了以農產品和礦產為主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比較容易引發貿易摩擦,而且由於該類產品的生產過程無法通過對外投資和轉移生產等手段進行轉移,因而摩擦產生後不易解決。而投入要素差別不大、生產技術比較普及的製成品卻不易引發貿易摩擦,即使出現摩擦,也很容易通過生產的轉移加以規避和解決。而從我國貿易摩擦的曆史看,我國遭受貿易摩擦的產品多數發生在農產品、紡織品、鋼鐵產品以及鞋類產品等領域,而我國對國外提出反傾銷的產品大多為化工原料、紙張等產品。這意味著我國出口產品領域的貿易摩擦將會是難以避免而長期存在的,進口產品領域的分歧和爭端出口國卻是能夠應對的,我國利益受損的程度和可能相對更大一些。
④貿易方式轉變的要求。我國出口貿易一半以上是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實現的現實是外貿結構失衡和外貿檔次和水平低下的直接表現。但從減少貿易摩擦的角度講,這樣的貿易結構比一般貿易更有利於避免貿易摩擦。之所以會產生貿易摩擦,是因為貿易雙方的貿易利益出現失衡,加工貿易方式包含著複雜的國際分工關係和多樣的經濟關係,存在著利益多元化……因而誘發貿易摩擦的因素也是複雜而多樣的,各種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最終會相互抵消,貿易摩擦因而自然能夠得到規避;跨國公司直接投資輸出商品則更多地是與政治和經濟關係密切相連的公司內部貿易,這種出口本身就更偏向於外資的利益,因而發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就相對小得多。一般的規律是,出口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外資含量與發生貿易摩擦的幾率負相關,也就是說,出口產品生產中的外資含量越高,發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則越大。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就是要提高一般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而完全以出口國生產要素為生產投入的一般貿易,是一種純粹的貿易過程,貿易雙方的利益存在根本上的對立和互斥,利益均衡較難實現,貿易摩擦的機會也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