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對外貿易政策:存在與發展(1 / 3)

跨世紀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中國人的觀念,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人的地位,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改變了世界的主體構成,改變了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未來。25年來,中國,以其雄渾的資源基礎,堅韌的創新精神,博大的發展魄力和頑強的競爭意識,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了發達國家百年成就的輝煌。

中國與時代同步發展,中國與世界並肩前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逐漸走向縱深的今天,中國已經全麵走向了世界,中國與她的貿易夥伴們,雖然有著摩擦和矛盾,雖然有著利益的極大相佐,但卻在磕磕絆絆中不斷地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加工生產基地和加工貿易的主要國家……在國際分工體係仍將繼續演變和發展的明天,中國已經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中國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投資機會吸引著來自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金……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外資企業鱗次櫛比。將來的世界,中國的聲音將會越來越響亮,中國的產品將會越來越普遍,中國的態度將會越來越值得關注。

1.中國對外貿易政策中的重商主義內涵:從初級產品出口型到次級出口導向型

從1980年中國開始大規模發展對外貿易之初,初級產品貿易比重就不到50%。但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卻在此時高於製成品出口,這一狀況從1989年起便徹底轉變,初級產品出口在總出口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到28.7%,且從此一路繼續下降。伴隨著初級產品貿易量的同時下降,其出口額下降的趨勢更加明顯,2003年這一數字隻有7.94%。而一直保持在80%左右的工業製成品進口比例意味著進口替代貿易模式在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並未明顯體現。這表明,中國很快從初級產品出口型貿易模式過渡到出口導向型貿易模式。這種貿易模式的政策思想在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中體現為進口關稅、配額和許可證管理與出口和外資鼓勵措施並存。鼓勵出口貿易政策的成果是顯著的。在國際貿易“引擎”的帶動下,中國的外彙儲備率創新高……2002年已經達到2864億美元,這一足夠支付中國一年進口的儲備規模,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2004年,中國的外彙儲備更是突破6000億美元,達6099億美元,全年外彙儲備比2003年增加2067億美元。而外彙儲備的持續增加,正體現了中國對外貿易政策中濃重的重商主義思想。雖然中國的進口也在增加,但自從1994年人民幣又一次大幅度貶值而導致以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為最終目標,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為主要內容的彙率體製改革的發生,1994年當年即實現了53.9億美元的順差,從此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差額波動的曆史而將貿易順差保持至今且不斷擴大。

在人民幣彙率保持基本穩定的體製下,重商主義思想所導致的中國外彙儲備的增加也成為中國FDI流入持續上升的原因。日本、韓國與台灣和香港等亞洲的資本淨流出國/地區都在中國內地大規模投資,使中國成為直接投資的接受國。而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在流向美國……這其中包括從中國流出的資本。中國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這一特殊“中轉站”地位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進入中國的資本按中國國內利率水平獲得報酬,而轉出去的資本卻按照以美元為主的國際主要貨幣的利率獲得報酬――中國的利率相對較高,而國際主要貨幣國的利率卻低得多(從2004年6月~2005年3月22日,美聯儲的連續七次加息已經將美國的基準利率提高到2.75%。這一變化對中國最不利的影響將直接反映在與中國利用外資的爭奪上)。兩個差別巨大的報酬率並行的直接結果就是,進入中國的直接投資獲得了相當高的投資回報,而以外彙儲備增加形式的對外投資的回報率卻相當低。按照“資本追求高回報”的常理,美國過低的利率水平應該不足以構成對FDI的吸引力,但大量資本仍然湧入美國,這不得不說是中國的“貢獻”――正是因為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資本中樞”的存在,為資本國際流動中可能的損失給予了彌補,換言之,中國在為流入美國的部分給予補貼。

2.加工貿易與外資及其出口:有關中國對外貿易的三個命題

命題1: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總出口的半壁江山國有企業對中國出口貿易的貢獻逐漸下降,而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的出口在總出口中的比重持續上升,且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規模擴大的更為明顯,從2001年起,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就已經超過了總出口的一半而在中國的外貿出口中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貿易商品結構方麵,經過多年的發展,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不斷提高而且在2004年1~11月,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首次實現了累計順差9.6億美元,並實現了全年3269.7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但從這兩類產品的出口主體結構看,外商投資企業的機電產品出口占同類產品出口總值的比重為75%,而高新技術產品的這一指標為87.4%。外商直接投資占據中國出口貿易,尤其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這類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較高類產品,絕大多數份額的事實表明,雖然中國對外貿易規模正在迅速擴大,但自主出口仍然不足……中國本土產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尚未真正培養起來。

命題2: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半壁江山中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多年來變化不大,加工貿易一直是中國出口貿易中的主力軍。2004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5497.2億美元,其中出口3279.9億美元,占全年出口總額的55.3%;進口2217.3億美元,占39.5%。全年加工貿易順差突破千億美元,達1062.6億美元。我國加工貿易在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表現為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加工貿易商品逐漸轉向以機電產品為主。2004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2398.9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和機電產品出口的比重分別高達73.1%和74.2%。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1479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45.1%。筆記本電腦、彩色視頻投影機和微型計算機、等離子彩電、DVD和CPU等產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比例均高達95%以上,加工貿易出口比例分別為99.9%、99%、98%、97%和95%……

其次反映在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結構變化上。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繼續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4500.1億美元,占全國加工貿易的81.9%。但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截止2004年底,外商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已近700家,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已超過30家。這說明隨著產業結構國際範圍內的大調整,加工貿易正不斷向產業鏈的自主研發環節延伸。

我國加工貿易的第三個特點是梯度轉移效應。廣東省一直是中國加工貿易最發達、所占份額最高的省份。廣東省以完全不同於上海的外向型模式實現著自身“勞動密集+出口導向”型的發展路徑,並以巨大的加工貿易順差為全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實現做著巨大的貢獻,並與上海一同創造了中國對外貿易兩大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模式。2004年,我國前10大加工貿易主省區的加工貿易出口總額占到全國的97.7%,其中僅廣東一省就占了全國的44%。但加工貿易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的緊缺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已經使其部分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加工貿易優勢逐漸喪失,加工貿易已經呈現出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2004年,河南、四川、湖北這三個中西部省份的加工貿易出口均超過7億美元就是很好的佐證。廣東和珠三角地區的30家加工貿易企業已經開始向既靠近廣東、又有一定加工基礎和勞動力優勢及資源優勢的廣西轉移。

加工貿易主導的對外貿易模式是由中國的比較優勢決定的,但同時也反映出多年來雖然對外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但中國的比較優勢並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從“微笑曲線”的理論角度講,從產品研發到關鍵零部件生產,再到組裝加工以及最後的銷售和售後服務,隻有中間的加工、組裝是純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勞動力的使用,因而組裝加工環節的附加價值也相對低得多,而其餘四個環節都是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資本和技能密集型的,包括銷售和售後服務環節,雖然主要的載體仍然是人,是勞動力,但此時對勞動力的要求已經全然不是簡單勞動力,而是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型勞動力,屬於“智能密集型”環節。

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生產的全球化將中國拋到了製造業競爭的全球浪潮的風口浪尖,使中國是“世界製造中心”的呼聲成為過去的兩年全球提及最頻繁的用語之一。然而,世界製造中心正在向產品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知識產權控製中心、關鍵設備和零部件生產中心和品牌推廣中心等方向轉化,簡單的生產加工基地還遠不具備達到世界製造中心的水平。中國在全球分工體係中在加工環節的絕對優勢表明一個十分嚴峻的事實:中國尚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這種分工格局的結果將是貿易條件的日益惡化。中國充其量是個“世界工廠”,隻有抓住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機遇,製定新的外資政策,激勵外資在中國製造業中進一步擴大投資並提升在中國投資的技術和結構水平,鼓勵外資在中國構建新型產業鏈和產業群,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行業和企業,促使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係中的地位盡快由低級加工組裝基地向高級技術型製造基地轉變,世界製造中心才能夠在中國得以形成。

命題3: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資的半壁江山外資群體的崛起是中國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大的變化之一。2004年,全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3664家,合同外資金額1534.7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6.30億美元。截止2004年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08941家,合同外資金額10966.08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21.01億美元。

在製造業內部除紡織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外,其他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比例都有所提高。而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紡織業吸收外資比例的下降是中國比較優勢優化轉移的標誌。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更趨於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附加值和資金附加值比較高的企業和行業,而且外資研發中心增長較快。這與國家新近出台的一係列法規的推動和鼓勵不無關係:商務部會同國家質檢總局出台《關於進一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措施》、中國銀行出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賣方信貸管理辦法》、商務部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聯合下發《關於利用出口信用保險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通知》以及《關於投資體製改革的決定》等。目前,已有近700家各種形式的研發中心落戶在中國的各個地區,主要分布在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等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占整個製造業投資的比重明顯提高。2004年,電子器件製造業和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54.7%和17.3%。全球第五大汽車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將全部籌碼壓在中國”以及以集成電路生產線為主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不斷的增資、擴資等一係列現象無不表明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