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03年發表的國情谘文中提出了10年內實現GDP翻一番的目標。中國政府也確立了到2020年實現GDP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如果用對數回歸模型對中俄兩國各自GDP的增長與雙邊貿易額增長之間的關係進行量化分析,會發現:假設世界原材料價格水平變化不大,若未來中國GDP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則中國從俄羅斯的進口將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假定未來俄羅斯GDP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那麼,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則將以每年9.14%的速度增長。在中俄兩國GDP雙向增長的拉動下,兩國貿易額將迅速擴大。中俄兩國的經貿合作前景將十分廣闊。
1.經濟上的互補性是兩國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根本
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H-O理論繼而揭露了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之一是資源稟賦或者稱要素富裕度的差異而導致的成本差異。從中俄兩國的經濟結構看,雙方在資源稟賦上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是兩國經貿發展的基礎。俄羅斯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素有“世界自然資源寶庫”之稱,但人力資源卻相對稀缺。而中國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但人力資源卻相對富餘。發展彼此之間的經貿合作有利於優勢的互補和共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不僅在自然資源稟賦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俄在經濟結構上的互補性也十分明顯。俄羅斯延續了前蘇聯有些畸形的經濟結構,重工業比重大,輕工業比重小,農業比較落後,經濟結構呈現重型化。而中國自改革開放實行結構調整以來,加工工業水平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輕工業品加工基地。經濟結構中不同的比較優勢對於促進兩國的總體福利水平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經濟結構上的差異導致了兩國也處於不同的產業階段:俄羅斯在鋼、生鐵、水泥等基礎工業上位於世界前列,在航空航天、軍事以及核電工業等領域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在資金密集型產品方麵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還有繼續向知識密集型優勢擴展的趨勢。中國則仍然是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優勢突出。中俄兩國的優勢還有互相轉化的勢頭,合作的範圍因而更加廣泛。
中俄兩國的商品貿易結構與兩國的產業結構和各自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以及兩國的生產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受產業結構的影響,俄羅斯的出口商品結構中燃料能源產品和原材料性商品占了較大比重。俄羅斯在這類商品上具有一定的國際比較優勢。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03年俄羅斯對非獨聯體國家的出口商品中能源產品占了59.5%。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鋼材、木材、紙漿四大類商品占了中國自俄進口總額的54.7%。在全球市場上中國以製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而聞名,2003年中國出口的輕紡商品占了中國對俄出口總額的52.03%。
根據2003年中國的海關統計,在海關分類的98種商品中,中俄貿易競爭力指數在0.5以上(具有較強互補性)的商品有62種,占總數的63.27%。其中貿易競爭力指數在0.9~1.0(具有極強互補性)的商品有16種,占總數的16.32%。這說明,中俄兩國之間在貿易上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隨著兩國各自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互補性將更加顯現出來,成為帶動雙邊貿易發展的新因素,能源產品貿易便是一個重要範例。
2.經濟體製轉型為兩國經貿合作提供了製度性基礎
中俄兩國的經貿發展經曆了10多年的艱苦曆程,在這10幾年中,雙方經貿關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有動蕩和波折,這是兩個轉型經濟體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從封閉經濟向開放經濟的過渡,既考驗和錘煉了兩國的經濟基礎,增強了兩國的經濟潛力,也暴露了兩國經濟中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對雙方經濟發展和彼此經貿關係進步的推動和促進。
隨著雙方市場化轉型的逐步完成,隨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管理體製的逐步確立,雙方經貿關係的發展將擺脫在低層次徘徊的局麵,而進入製度性合作的階段,成熟的製度基礎將由此而建立。這是中俄兩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無法回避的必然選擇,也是雙方潛在比較利益和經濟交往的需要,它必將促進中俄經貿走向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