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是兩國經貿合作的政治基礎
中俄兩國的政治關係發展一直以來都快於經濟領域關係的進步,進入21世紀,中俄政治關係也將進入新的,更加合作的發展階段。早在1996年,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就已經初步形成……1998年以後的中俄兩國領導定期會晤又進一步推動了它的發展。在平等信任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本著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宗旨,新型戰略協作夥伴的國家關係在中俄兩國之間得以形成,它包括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新型國家關係的機製;加強國際合作的磋商機製;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首腦的對話機製;睦鄰相處的安全機製;以及互惠互利的經貿科技合作機製。雙方將在這樣的製度框架內共同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中俄經貿合作將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
4.入世將為中俄經貿關係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中國加入WTO,將忠實地履行成員國的職責和義務,其市場將更加開放和自由。關稅的逐步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逐步取消,其直接結果必然是進口的增加,進而是進出口總額的增加,這將擴大中俄雙邊貿易的數量和範圍。而且,加入WTO將使中國更多地參與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係之中,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將由此而發生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重新分配將遵循比較優勢和經濟動態發展的原則,這意味著:為了提高產品的產量,擴大產業發展的空間,延長產品的生命中期,就不能僅靠本國的稀缺資源,這樣隻能使資源趨於枯竭,使產業趨於萎縮。而應該擴大產品生產所使用資源的範圍和種類,這樣才能實現發展的長期性和持續性。因此,中俄之間的商品貿易和科技合作前景是十分廣闊……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俄羅斯也在積極準備加入WTO,如果能夠成功,那麼可以想見,中俄兩國經貿關係必將出現新的飛躍。而俄羅斯還未加入WTO,兩國在貿易製度上的差異影響了雙邊貿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
(1)關稅壁壘
俄羅斯對自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如輕紡和家用電器類商品征收15%~20%的進口關稅,大大高於其10.5%的平均進口關稅稅率,此外還加征從量稅,這類商品占了中方對俄總出口額的50%~60%。高關稅已成為製約中國擴大對俄出口的重要因素。
(2)非關稅措施
兩國在涉及貿易便利化的各個方麵也存在諸多障礙。在海關程序方麵,由於俄羅斯不是WTO成員,其海關估價程序和方法並不符合國際規範,對中國商品還存在明顯的歧視。在商品檢驗檢疫方麵,中俄兩國的商品質量標準體係不盡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商品的出口。俄在商品檢驗檢疫程序和企業申請質量認證方麵手續繁瑣,對中國企業還存在一定的歧視性待遇。在商務人員流動方麵,俄關於商務人員流動的法律和規定透明度低,並對中方商務人員實行更加嚴厲的簽證製度,影響了兩國商務人員的往來。在電子商務方麵,由於俄通訊基礎設施相對較為落後,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較低,限製了兩國間商務信息的交流。
(3)投資壁壘
雖然俄羅斯的外資法規定,對外資企業實施國民待遇原則,但實際上對中國企業在國產化率要求以及企業經營活動的檢查方麵存在一定的歧視。雖然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了投資保護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但在協定的具體執行過程中,重複征稅和侵犯投資者權益的事件頻繁發生。在投資方麵還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4)市場準入問題
在工程承包、勞務合作、旅遊、交通運輸等服務貿易領域,俄方對中國企業實行較多限製,使中方企業難以進入俄羅斯市場,影響了兩國在相關方麵的合作往來。
貿易製度中現存的各種問題是影響兩國貿易發展的根本性障礙。隨著俄羅斯加入WTO進程的加快,上述問題將在不同程度上得以解決,由此亦將促進雙邊貿易的發展。2004年10月14日,中俄兩國元首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俄羅斯加入WTO的市場準入協議》,為雙方貿易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