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俄方嚴格的商品檢驗檢疫。前蘇聯在解體前就有一套十分嚴格的檢驗檢疫管理製度。
解體後,俄羅斯沿用了這些管理製度,許多產品的質量標準,特別是食品、服裝和家用電器等產品,都高於中國同類商品的標準,這種質量體係上的不一致給中俄貿易帶來了許多的不便和不利影響。不僅如此,俄方的檢驗檢疫程序也很繁瑣,致使貿易時間人為延長。
再次,信息服務體係落後。在信息化引領時代潮流的今天,信息的價值和作用已經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經濟領域,信息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動力使信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在中俄經貿往來中,信息量不足、信息渠道不暢卻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也成為雙邊經貿關係繼續發展的製約。在中俄雙方,都存在政府官方有效、真實的信息披露缺乏,權威的中介服務結構較少等信息匱乏的情況,使得兩國企業無法及時、全麵了解對方的市場發展狀況、政府政策趨勢、投資環境變化以及工業和生產技術發展狀況等方麵的信息,因而也就缺乏決策的基礎和發生貿易及其他形式經貿往來的願望。
除上述問題以外,中方還存在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①對邊境小額貿易實行配額管理的問題。按照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有關規定,除汽車和關鍵件,邊境小額貿易企業進口原產於毗鄰國家的屬國家實行進口配額和限量登記管理的商品,由外經貿部每年下達進口額度,並由邊境省區的相應主管部門簽發進口許可證和進口商品登記證,這使企業在進口有關商品時會因配額未下達或無法領到配額而遭受損失。
②資金支持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方對企業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小型企業和邊境貿易企業的資金支持嚴重欠缺,對境外加工貿易的資金支持較多而對純貿易活動的支持卻明顯不足……
③政策本身存在的問題。為了推動中俄經貿關係的發展,中國於2001年11月的全國對俄經貿工作會議以後,出台了一係列鼓勵開展中俄貿易的政策,但從實際運作情況看,一些政策有失可操作性,隻是留於表麵,停留在紙麵上,卻根本無法真正有效實行。比如,中國工商銀行規定,隻要中方企業向俄羅斯出口量較大,便可向銀行申請出口買方信貸。但實際上,很少有企業申請此貸款。因為中國目前出口俄羅斯的主要商品如服裝等,價值並不高,而且貿易主體多是小企業,往往采取小批量、多品種的買賣方式,一方麵是貿易額不大無需貸款,另一方麵是雙方企業都不具備貸款的條件。因此,盡管政府在意願上支持很大,但實際效果卻並不理想。
從俄羅斯方麵講,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和貿易規模短期內難以迅速擴大,未來兩國的貿易方式和進出口商品結構也難以發生實質性變化,同時兩國間缺少大型投資項目,尤其是在俄羅斯加入WTO之前,兩國在貿易製度上還存在許多障礙,這些因素均將影響雙邊貿易規模的擴大。
其次,目前中國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開展多邊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而俄羅斯因不是WTO成員,類似談判還未提上議事日程。從未來發展看,由於中國與其他國家形成了更為自由的貿易安排,因此對中俄貿易回產生轉移效應,從而可能製約雙邊貿易的進一步擴大。
綜上所述,隨著兩國GDP的增長和GDP規模的擴大,以及兩國經濟潛在互補性的充分發揮,未來中俄雙邊貿易額將逐步增長。但受各種製約因素的影響,雙邊貿易規模不會出現跨越式的高速發展,而將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如果未來幾年內中俄之間能夠啟動大型投資項目,或者俄羅斯加入了WTO,兩國之間將會形成新的貿易平台,那麼,中俄貿易可能會擺脫小步前進狀態,步入超常規的快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