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8章 喜馬拉雅之謎(1 / 2)

西藏佛教徒稱喜馬拉雅山最高的峰為“珠穆朗瑪”,意即世界的聖母。尼泊爾教徒稱之為“娑伽摩遝”,意思是海洋上麵的極巔。這兩個名稱,都表達了當地民眾對這座山峰的敬仰與熱愛之情,因為它是世界最雄壯山脈的最高峰。

珠穆朗瑪峰高8848米,峰頂穿透高空射流。時速有時達320公裏強風,經常吹襲峰頂,刮起漫天雪片,較下方有大片晶瑩的冰川及裸露的岩石,美麗的景色既逗人喜愛又叫人望而卻步。

幾千年來,許多民族曾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聖母峰及其姊妹峰裏生活。在古梵文中,喜馬拉雅的意思是“雪的住所”。該區的神話、宗教、文學、政治及經濟都深受這條山脈的影響。旅行家、探險家、登山家及科學家,都對喜馬拉雅山悠然神往。

我們像前人一樣,心裏一直在思考著:這條山脈為什麼會在這裏?有此山脈以前這裏是什麼?山脈的年齡多大?是什麼龐大力量造成的?為什麼這樣高?

喜馬拉雅山脈聳立於印度河、恒河、雅魯藏布江等河係的低窪衝積平原上,綿延2400公裏,形成一個大弧形隔開印度次大陸及西藏高原,寬度自160至400公裏不等。這個崎嶇的山脈地帶分成幾個相連的分段。西瓦裏克(又名楚利亞)山脈是印度平原北麵的第一段,高915至1220米不等。喜馬拉雅山脈包括幾個起伏連接山嶺,高3660至4570米不等。喜馬拉雅山脈本身較高的山頂是冰川蝕成的山峰,6.5公裏至9公裏不等。接著是較矮的西藏陸緣山脈,山勢漸低,沒入海拔4572米的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在克什米爾北部沒入巍峨的喀喇昆侖山是一條條“外喜馬拉雅”大山脈,有世界第二高峰葵山峰,海拔8610米。

這條大山脈的龐大弧形,足以把歐洲的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團團圍住。各山峰的高度平均超過5791米。此外,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共有500多個高逾610米的山峰。其中100多個超過7620米!北美洲隻有一個6096米高峰,即阿拉斯加的麥京利峰、西歐的最高峰是法國阿爾卑斯山脈的白郎峰,海拔僅4810米。

親自到過喜馬拉雅山脈遊曆研究的幾位地質學家,都覺得要找出造成這條山脈的詳細過程,絕非易事。而惡劣的氣候環境,也是工作的障礙,因而出現盲人摸象的情形。壓縮、上升及侵蝕等地質變化,因時因地不同,所以,研究占地那麼廣闊、年代那麼久遠的山峰,就像玩複雜的拚圖遊戲。由於缺乏可以證明年代的化石,加上岩石構造混淆不清,探索遠古地殼變化的經過,益加困難。

地質學家都承認,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各大山脈的歐亞大陸山係,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達到最高點的一種力量所造成。這山係的各山脈,都是地殼強烈隆起的產物。地殼隆起時把一個古代深海海溝裏極厚的沉積岩層推出海麵。地質學家稱這個海溝為“古地中海”。

什麼原始力量能產生這種龐大的隆起呢?地質學家現在大都認為,力量來自大陸漂移。這是多年前先由德國地質學家韋格納提出的論點。

約1億8000萬年前,整個歐亞大陸邊緣南臨古地中海海溝。古代南方的超級大陸“風瓦納古陸”裂開之後,幾個板塊狀部分開始移動。印度次大陸從非洲南部分裂出來之後,在隨後1億年間向北撞去。古地中海海溝受到南麵的印度和北麵的亞洲大陸兩麵擠壓,好像一把大鉗子把它越鉗越緊。

無情的鉗力繼續增強,擠壓力也隨之增大。壓皺了的沉積岩被迫從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

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大碰撞,在7000萬至6500萬年前那段時間內發生。盡管印度板塊撞力極大,即為歐亞大陸板塊所阻,印度板塊於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溝。

在其後3000萬年間,古地中海因為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塊推起,淺水部分逐漸見底。最後,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為西藏高原。高原南部邊緣的西藏陸緣山脈,成為該地區的第一條主降落在越來越陡峭的南山坡。各大河流因上遊水力增加,尚有舊斷裂線和褶皺結構衝蝕地麵,與流下高原的溪流彙合一起,奠定了今天河流水係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