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麵,古代印度河、恒河及雅魯藏布江挾帶來的岩石碎片,迅速填塞阿拉伯海及孟加拉灣的古老河口灣。這三大河流每天挾帶三百多萬噸雜物入海,大規模的衝蝕和淤積,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
約3000年前,地殼活動漸趨高潮,造山運動的速度大為加快,喜馬拉雅山脈也開始急升。以前的海道完全封閉。隨著印度板塊繼續陷入古地中海海溝,板塊頂部幾層舊岩石削落仰跌,層層重疊,在平地上向南伸出很遠。岩石這種波浪式“逆掩斷層”稱為“推複體”。
推複體在印度陸塊上逐個往外推,向南移了96公裏遠。每個新推複體有比前一個更古老的岩石。最後,這些推複體都褶皺起來,像手風琴上的腔褶一樣,把以前的古地中海海溝填塞了400公裏。
整個這段期間,河流的“下切侵蝕”幾乎與山脈上升速度相同。從上升中的喜馬拉雅山脈侵蝕出來的大量風化物質,被挾帶到平原,再由印度河、恒河及雅魯藏布江衝流入大海。這些沉積物的重量造成窪地,又能容納更多沉積物。在某些地點,恒河平原下麵的沉積物,目前厚達7620米。
早期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可能是3657米,和今天的阿爾卑斯山差不多。喜馬拉雅山脈什麼時候才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大約僅在過去的60萬年期間,這個期間裏,冰種部更多更厚。
喜馬拉雅山脈在一次突發急升中,到達“壯年期”。地殼下麵岩漿形成的幼年結晶岩石,被逼沿著最北麵推複體核心及其外圍上升,成為今天所見那些花崗岩大山峰。在某些山峰,例如聖母峰,古地中海海底含有化石的沉積物,騎在新結晶岩石背上,被推上了峰頂。
瑞士地質學家海根相信喜馬拉雅山脈龐大的結晶岩石主脈不斷升高,是由於印度板塊繼續擠壓,逼使此核心區的岩石向上冒升。其他地質學家認為,結晶岩石山峰驚人上升,倒是地球不停走向“地殼均衡”的反應:如果地殼某處下降,另一處就會上升。蘇黎世大學的甘瑟認為,最高山峰出現於最深、最重的恒河衝積對麵,就是這個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還在增長?我們不敢斷言,因為測量技術還不能作那麼精確的測度。但我們確知地殼仍在移動中,從未休止。下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及恒河盆地的劇烈地震,就可證明深處的地殼活動。1934年,在尼泊爾及印度比哈爾使1000人喪生的大地震,震中央位於聖母峰正南的恒河海溝下麵。
地質學家諾爾·歐德爾從艱險的北麵峰上27000英尺,首次發現聖母峰的尖塔形峰頂,是古地中海帶有化石的石灰岩所構成,年代已有三億五千萬年。
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瑪峰巍然屹立,為群峰之首。最先發現和熟悉這一世界最高峰的是我國的藏族同胞和尼泊爾人民。在西藏的曆史記載和傳說中,也流傳著不少關於珠穆朗瑪峰的故事。據西藏佛經記載,藏王下命令把這個地區作為供養百鳥的地方,當地的喇嘛教則把所有的鳥視為神。尼泊爾人民稱它為“薩加瑪塔”,這是一個梵語複詞:“薩加”意為“天”,“瑪塔”意為“頭”或“山峰”,兩個詞合在一起便是“高達天庭的山峰”或“摩天嶺”之意。18世紀初,中國測量人員測定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並把它載入1719年銅版印製的《皇輿全覽圖》。
為了攀登珠穆朗瑪峰,從1921年到1938年,英國人在北坡進行過多次嚐試,但都沒有成功。1953年5月29日,人們首次從南坡登頂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其中一個是尼泊爾謝爾巴族人,另一個為新西蘭人。1960年5月25日,我國登山隊王富洲等三人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