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4章 芙蓉城成都之謎(1 / 1)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的中心,長江支流岷江的上遊。自古以來享有“天府之國”的稱譽。又得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灌溉,更使成都得天獨厚、成為美麗富饒的好地方。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在土築的城牆上遍種芙蓉,“四十裏如錦繡,高下相照”,故成都又稱“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名成都,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故名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滅了蜀國,設立蜀郡,並派張儀等人在成都東南方,用土築大城、少城,周圍12裏,稱“張儀城”。傳說建城時,屢築不就,後來“有大龜浮於江”,跟著龜爬行路線築城,就成功了,所以張儀城又叫“龜城”。因土城是仿照秦都鹹陽的式樣建築的,故有“儀築成都,以像鹹陽”之說。漢代,成都仍稱蜀郡。漢武帝時,改築大城、少城,各開九門。東漢末三國時期,劉備統一巴蜀,建立蜀漢政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晉代初年,設成都國,以後複稱蜀郡。隋代初年,城址又向西南麵擴大。到了唐代,成都改為成都府。唐末,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又將城市往南擴展,並用磚石築城,工程浩大,周圍25千米,有街坊120條。這是曆史上成都城市擴建工程中較大的一次。宋代仍稱成都府。元代設立成都路。明代複稱成都府。明太祖又築成都新城,用磚石在城中建築蜀王宮城。清代仍為成都府。兩千多年來,成都的建置屢次變更,城址修築時有興廢,但成都城址,至今仍在這裏。

曆史上,成都曾是劉備的蜀漢,李維的成漢,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後蜀,農民起義軍李順的大蜀,張獻忠的大西等建立政權的國都。

成都又是一座富有革命傳統的城市。宋、元、明、清農民隊伍,多以在成都建立政權為目標,進行英勇鬥爭。近代史上,曾爆發了著名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導火線。1913年建立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以紀念四川人民的英雄業績,現在此碑在人民公園。

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坐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先後流寓近四年,並在花溪畔營建了一所草堂。杜詩流傳至今有1400多首,其中有240餘首是在這裏寫的。

唐代以後,草堂舊址幾經變化。從北宋開始,在遺址上正式建立祠宇,後來陸續修葺擴建。其中最重要的兩次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奠定了現在草堂的基礎。解放後,在這裏建立了杜甫紀念館。草堂園林幽靜,風景秀麗,文物薈萃。

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南郊,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因為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故名。

武侯祠始建於公元6世紀,最初是與漢昭烈廟相鄰(劉備死後諡號昭烈)。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故大門門額上寫的是“漢昭烈廟”。但是人們還是稱它為武侯祠。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重建的。

青羊宮位於通惠門外南麵,百花潭北岸,為成都現存的最大最古老的道觀。青羊宮初名青羊肆,唐代改名青羊宮,現存建築是清代重建的。內存兩隻銅羊,一為清代所鑄,另一傳為南宋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