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這是藏語拉薩的本意。其實,拉薩絕不僅僅是虔誠的藏族佛教徒所心想神往的一方聖潔淨土,而且也是世界上無數喜奇好勝的遊客心目中的一個神秘境域。
這座遐邇聞名的高原古城,坐落在海拔3650米的拉薩平原上。
在公元7世紀初,這裏還是灌木叢生,沼澤密布的一片荒灘,叫做臥瑪塘,而現今的舊市區則是一個湖泊,叫做臥瑪錯(“錯”,藏語即湖)。直到唐太宗貞觀七年(公元633年),致力於統一西藏大業的吐蕃部落讚普(王)鬆讚幹布把首都遷到這裏,臥瑪塘才開始變樣。
關於鬆讚幹布遷都的事,有這樣的傳說:鬆讚幹布自幼聰穎過人,未繼王位時,他曾到臥瑪塘來遊玩。他睜開慧眼,看到此地平原當中兩座孤山拔立,山上留有菩薩修行隱居過的仙府,便認定這裏是一塊福地。所以他登位後不久,即決定遷都至此了。
那麼,荒涼的臥瑪塘又是怎麼繁盛起來的呢?人們忘不了文成公主在拉薩建設中的豐功偉績。相傳,文成公主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一月剛抵達拉薩時,此地仍是舊顏未改,連公主進藏所帶的一尊釋迦牟尼像都無室可供,不得已隻好在沙地叢莽之中張帷掛幔,暫時供奉。公主博學多才,熟諳星象之術。她細觀天象地氣,以為拉薩一帶地勢宛若羅刹妖女仰臥,凶相畢露,不利於創基立國,而隻有在羅刹女的心髒———臥瑪錯上建寺,才能鎮其妖氣,化大凶為大吉。於是,浩大的填湖建寺工程開工了。經過兩年時間,原來的臥瑪錯上矗立起了拉薩的第一座宏偉建築———大昭寺。不久,附近的小昭寺也相繼竣工。此時,文成公主再觀天象,認為拉薩已是瑞靄紛紜、祥光籠罩。
在拉薩,處處可以感到人們對文成公主的敬仰、愛戴之情,那株屹立在大昭寺門前的老幹虯枝的枯柳,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相傳它是1300多年前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親手栽植的,因之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盡管這株千年古樹已經枯死多年,但藏族人民仍然精心保護著它,仿佛它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曆史老人,會不時地向子孫後代講述娓娓動聽的民族團結的往事。在古柳的身旁,樹立著三通石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蕃會盟碑”,立於唐代長慶三年(公元823年)。碑高丈餘、寬二尺半、厚一尺。碑文用藏、漢兩種文字鐫刻,記載的是唐穆宗和吐蕃讚普(王)棄足德讚結盟和好的事情。因前有文成、金城二公主嫁到吐蕃,穆宗與讚普棄足德讚係舅甥之分,故此碑又被稱為“舅甥會盟碑”,碑文記載著漢藏兩族的親戚關係,表達了雙方“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萬牲安泰,所思如”和“永崇舅甥之好”的良好意願。
會盟碑的對麵,便是大昭寺了。據說,大昭寺的建築圖是文成公主親繪的,而鬆讚幹布則親自參加了施工。一天,鬆讚幹布正在梁架上揮斧操作,因為他是神的化身,所以有“分身之法”,人們竟看到梁架上下無數鬆讚幹布操作的奇景。這時有人不由脫口驚呼,引得鬆讚幹布回首俯視,一不留神,斧刃把梁上雕刻的人麵獅身像的鼻子削去了。為此,寺中108個人麵獅身像全是扁平鼻子的。在寺內,還保存著一件“法力無窮”的小物什,就是清朝乾隆皇帝欽賜的“金缽巴瓶”(供抽簽、確認達賴“轉世靈童”用的法器),它曾經注定了好幾世達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