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9章 東都洛陽之謎(2 / 2)

五代以後,洛陽逐漸衰落了。後梁,後唐兩朝建都洛陽不足20年。到金朝,洛陽雖還被稱為“中京”,但已經是徒有其名了。

洛陽城東25裏是白馬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了。由於曆代封建帝王崇信佛教,白馬寺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關於白馬寺的創建,有一段神秘的傳說。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的夜裏,皇帝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個高大的金人,頭頂有一圈白光,在宮殿上空飛行。漢明帝很奇怪,天一亮急忙召集群臣,詢問這夢是什麼朕兆,金人是什麼。大臣傅毅說是西方天竺國的佛。漢明帝馬上就派使者去西方尋訪,使者到達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看到佛教很流行,就住下來學習。他們抄錄了一部《四十二章經》,搜集了大批佛教經籍和佛像,邀請天竺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用兩匹白馬,馱上佛經一起回國。公元66年,他們回到洛陽,受到漢明帝的隆重歡迎,並讓他們翻譯佛經。後來,就在譯經的地方興建了一座寺院。因為佛經是用白馬馱回來的,所以就取名白馬寺。從此,佛經在我國很快傳播開來。白馬寺也就以我國佛教的發源地而聞名於世了。現在每年還有許多中外名僧,大師到這裏焚香禮佛,講經說法。寺內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建築。據說在魏唐之時,寺內僧人很多。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寺內誦經之聲伴和著寺簪角上的鈴聲,散布開去,遠聞數十裏。這就是有名的奇景———“馬寺鍾聲”。唐代詩人王昌齡夜宿白馬寺時曾寫詩:“月明見古寺,林木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生動地描繪了白馬寺的幽寂和清靜。

在白馬寺的東麵不遠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齊雲塔。這是一座密簷式方型磚塔,有13層,24米高。它原為木塔,後被火焚燒,在金朝改建成磚塔。傳說這座塔也是漢明帝時建造的。白馬寺落成後,漢明帝常去寺裏頂禮。他每次經過齊雲塔址那塊地方,都看見那裏的泥土向上鼓動,慢慢變成一個土堆。漢明帝讓人鏟平,但沒過幾天,又隆起如舊。漢明帝便去問攝摩騰和竺法蘭,他們說,這是舍利子(即佛骨)顯靈,應該在上麵建造一座寶塔。於是,漢明帝派人立即興建。完工的那天,塔頂上突然出現一個五彩的光環,光環內顯現著釋迦牟尼的像,照耀得滿天通紅,紅光幾個月後才漸漸散去。所以又叫“舍利塔”。

與白馬寺齊名的是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千米處。這裏“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所以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又稱龍門。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可見從隋唐以來,這裏就是一塊風景宜人的勝地。

龍門石窟另一為人稱道的是“龍門二十品”。石窟中的很多佛像都刻有“造像記”。造像記的書法絕妙,特別是北魏書法方峻雄強,頗多變化。清中葉以後,有人在北魏造像記中選取“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孫秋公”等二十種,拓本傳布,這就是有名的“龍門二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