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於黃河中遊以南的洛陽盆地。自古就成為政治、軍事必爭之地。它有3000多年的曆史,曾經做過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的都城,可以說,洛陽的曆史,是中華民族古代史的縮影。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回到鎬京,對他的弟弟周公說:“我南望嵩山,北望太行,前有伊水、洛水,後有黃河,那裏是我們建都的好地方。”其實周武王看中這塊地方,除掉地勢險要,主要是因為洛陽“居天下之中”,便於對東方諸侯加以控製。但周武王的計劃沒有實現,他說完這番話不久就死了。成王即位,周公、召公秉承遺誌,又繼續營建洛陽。成王執政的第二年,召公先到洛陽察看地形,接著周公到洛陽,把建城方案確定下來。在動工之前,照例進行占卜。卦辭上說,在澗水東,洛水西,濱臨洛水這塊地方建城大吉。於是,營建洛邑的工程正式開工了。因為有大批奴隸日夜施工,洛邑新城很快便告竣工。建成的洛邑包括兩座城。西邊的一座稱為王城,東邊的一座稱為成周城。兩城相距四十裏。王城是周天子召見諸侯處理政務的地方;成周城是大臣們住的地方。後來周公把被征服的“殷頑民”也安置其中。
但洛陽正式成為都城,還是從周平王開始。周幽王在驪山被殺,他的兒子周平王為了躲避戎族的進攻,不得不遷都洛邑。這事情發生在公元前770年。從這一年開始曆史上稱為東周。而洛陽就成為東周的都城。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即位之初,曾定都洛陽。漢高祖自稱是赤帝的兒子,斬白蛇而起義,以火得王天下。火與水不能相容,水能克火,這無疑犯了忌諱。他就把帶水旁的“洛”改成“雒”,叫做“雒陽”。
但劉邦隻在洛陽住了幾個月,便把京城遷到長安去了。皇帝一走,洛陽也就冷落了。直到光武帝劉秀打跑了王莽,才又把洛陽定為都城。劉秀在成周城的基礎上加以擴建,洛陽更加繁華了。但好景不長,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公元190年,董卓一把火,把這座古城焚燒一空。曹植曾經寫道,“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洛陽已是一片荒涼了。
公元220年,曹丕當了皇帝,又重新營建洛陽。西晉、北魏先後在這裏定都,洛陽又漸漸複興了。
隋唐時期是洛陽的黃金時代,它得到了空前繁榮。唐代開國的時候曾以長安為都城,稱洛陽為東都。武則天卻正式移都洛陽。武則天心狠手辣,她得寵以後就將王皇後、蕭淑妃砍斷手足,塞進酒甕裏。事後,她很害怕。據說,她在宮裏經常看見王、蕭二妃“披發瀝血”出現在她麵前。她坐臥不安,就同唐高宗一起搬到洛陽,把洛陽改為東都,再也不回長安了。
隋唐時代的洛陽,科學文化十分發達。科學家、文學家、詩人、畫家彙集在這裏。他們為洛陽秀麗的山河,繁華的街市所吸引,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初唐四傑”王、楊、盧、駱歌詠過洛陽風光;李白八次遊曆洛陽;杜甫從四五歲開始就生活在這裏,讀書、學習、交友、成家,直到43歲才移家長安;白居易深居在洛陽的香山之中,以香山居士自稱,死後就葬在香山上。他們流連名勝,盡情謳歌,創作了無數優美的詩篇,為古都洛陽,添加了無數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