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蒙古鐵騎叱吒之謎(1 / 2)

成吉思汗(公元1162年~1227年),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成吉思汗是他的稱號,他的真名叫鐵木真,意為“鋼鐵”,姓孛兒隻斤,蒙古乞顏氏。眾所周知,成吉思汗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同時又是一個在國內外史學界、政治界乃至平民百姓中都很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以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這位偉大人物,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名言與論著。

蒙古騎兵向來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攻城掠地,少有敗績。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於是,人們不禁要問,一個隻有100多萬人口、10多萬軍隊的民族戰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數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和歐洲聯軍。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秘密是什麼?成吉思汗為何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裏,攻取那樣廣大的地區,並且攻必取,戰必勝呢?西方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蒙古軍隊的武器比別人更精良而且更適合於實戰使用;成吉思汗兵製比較完善,軍紀嚴明;將領多巧於計謀,擅長兵法和戰略。”所以,蒙古騎兵打起仗來非常勇猛,且快速靈活,當然所向披靡,無可匹敵。

蒙古騎兵都是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他們從小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嚴厲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成為具有堅韌的耐力和毅力的老兵,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他們體格強壯,隻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各單位的指揮官都是根據個人的才能和在戰場上英勇的表現選出的。他對自己的部隊擁有絕對的權威,同時受其上級同樣嚴格的控製和監督。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製度,這在中世紀時期的其他軍事組織是不可能有的。

在作戰原則和戰法上,成吉思汗部隊的機動性從沒有其他的地麵軍隊能與之匹敵。公元13世紀,歐亞等國的軍隊多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而蒙古軍隊卻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適合遠程奔襲。重騎兵防護性能好,機動性差,適合陣前對抗。所以,蒙古軍的輕騎兵,恰如“二戰”中機械化部隊,它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使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完全是一種颶風式戰場。如果把它與“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作對比,就會發現在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與德國“閃擊戰”相似的內容。當時歐洲人對成吉思汗子孫的懼怕,從某種程度上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反應,因為並不清楚蒙古人為什麼不可阻擋,有人甚至把蒙古軍後來因窩闊台去世而退兵之舉,歸結於他們教皇和皇帝的英明。後來法國的拿破侖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蒙古軍西征,不是亞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動,而是有嚴密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由於他們比對手更快因而才能所向無敵。

此外,蒙古大汗還有一種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蒙古兵學中的大迂回戰略,它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長期的征戰中所形成的作戰韜略之一。蒙古軍的迂回戰略源於蒙古族的圍獵。他們把圍獵中的技藝,嫻熟地運用到戰爭中,許多堅固的城堡,變成了他們圍困中的野獸。因此,蒙古軍隊大迂回戰略的突出特點是:它不以擊潰敵人就算達到戰爭目的,而是用獵人那雙狡黠、深邃的目光,盯著敵人的後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將敵人包圍,從不給對方留下一條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條生路,那完全是一種戰術運用。這種大迂回戰略,與古代其他軍隊的進攻方式大相徑庭,它不直接對敵列陣挑戰,而是更講實際,手段更隱蔽。並力圖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計謀”將對方製服,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