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恒邏斯唐軍去向之謎(1 / 1)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恒邏斯戰役在唐王朝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之間爆發,這場戰爭的地點在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塔拉茲市附近。恒邏斯之役是阿拉伯人奪占中亞細亞的著名戰役。

恒邏斯戰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國石國“無蕃臣禮”,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征討,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諾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違背承諾,攻占並血洗石國城池,擄走男丁,格殺老人、婦女和兒童,搜取財物,而且俘虜石國國王並獻於闕下斬首。僥幸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求救。

有消息說大食援軍計劃襲擊唐朝西域四鎮,高仙芝的反應是采取先發製人之策,主動進攻大食。鑒於當時唐帝國在西域的影響,有許多葛邏祿及拔汗那國的軍卒參加大唐的軍隊,組成的大唐聯軍有3萬多人(另有說法為7萬人),其中唐兵占2/3.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裏,最後在恒邏斯與大食軍隊遭遇。於是,一場曆史上著名的戰役———恒邏斯戰役打響了。

在恒邏斯戰役中雙方相互廝殺,戰鬥持續五日。其間大唐聯軍的葛邏祿部見勢不妙,反水倒向大食,高仙芝受到大食與葛邏祿部兩麵夾擊,無力支撐而潰不成軍。副將李嗣業勸高仙芝棄兵逃跑,途中他們還恰逢同屬大唐聯軍的拔汗那部眾也潰逃至一處,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唯恐大食追兵將及,揮舞大棒斃殺拔汗那軍士,高仙芝等人才得以通過。《資治通鑒》亦有如下記載:“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李嗣業在潰逃途中還被別將段秀實撞上,段斥責李為“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備感羞愧的李嗣業於是與段秀實收拾唐軍殘卒向安西逃遁。此役以大食軍完勝奔襲問罪的大唐聯軍為結局,唐3萬餘士卒除了極少數逃回安息外,其餘大部分唐軍的去向史書中沒有具體記載,下落不明。那麼這3萬唐軍到底哪裏去了呢?是被殺,還是被俘,或是逃散?在史書上都沒有詳細的記載。

近些年來,人們通過對史書中有關這段戰役的零星記載,逐漸找到一些線索。在《舊唐書》中的《李嗣業傳》中記載說:“仙芝大敗。會夜兩軍解。仙芝眾為大食所殺。存者不過數千。”這裏麵所說的是逃回安息的隻有數千人,而其餘的人都被阿拉伯軍隊所殺。但是,這是否是真實的情況呢?在阿拉伯人伊本·阿勒·阿西爾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中,曾經提到高仙芝所率軍隊共7萬人,其中5萬被殺,2萬被俘。這與《舊唐書》中所記載的情況是不符的。另外在唐朝政治家及學者杜佑所撰寫的《通典》中提到:“高仙芝伐石國於恒邏斯川,七萬眾盡歿。”這和伊本·阿勒·阿西爾的記載完全符合。杜佑是與戰爭發生同一時代的官員,這段文字也是根據他的親戚、曾經參加過恒邏斯戰役的杜環提供的材料寫成的,看來這種說法比較可靠。

據現有的文獻記載,有一部分被俘的唐朝官兵被編入了阿拉伯軍隊,並且遠赴西亞作戰。杜環是一萬餘唐軍俘虜中的一員,他是作為隨軍書記官參與恒邏斯戰役的。杜環在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內遊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國曆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到過摩洛哥的人。杜環於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國,並將其遊曆見聞著作成書,名為《經行記》,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寶貴的記錄。《經行記》同時也記載了許多被俘的唐軍的下落,除參軍作戰以外,許多被俘的唐軍被阿拉伯當做奴隸使用。有一些留在了中亞地區,而有的則被帶到了西亞、北非等地。中國的許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就是通過這些俘虜傳到西亞和非洲的。在當時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裏,杜環不但發現那裏已有來自中國的綾絹機杼,還親眼目睹一些中國工匠(金銀匠、畫匠及紡織技術人員)在當地工作。早在公元10世紀時,阿拉伯學者比魯尼就曾經寫道:“中國的戰俘把造紙術傳入了撒馬爾罕,從那以後許多地方都開始造起紙來。”而另一位阿拉伯學者則直接指出紙是由俘虜們從中國傳入撒馬爾罕的,阿拉伯人就是在這些俘虜中找到造紙工人的。可見中國的戰俘教會撤馬爾罕人造紙是不容置疑的。

那麼這批1000多年前出征的唐朝軍隊,在戰爭結束後到底去了哪裏呢?我們是否可以根據以上的史料記載來判斷他們流向西亞,並從側麵為中國文明的向外傳播做出了貢獻呢?在各種看似真實的記載中,我們無從判斷這個曆史事件的真實麵貌。但是在眾多的古代事件中,作為後來的人們又有多少把握認為前人所描繪的曆史是準確無誤的呢?也許這將成為永遠都解不開的謎,而隻留下那些不朽的詩篇還在被後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