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長江被喻為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黃河流域孕育了中華民族,長江流域同樣孕育了華夏文明。那麼,曾經活躍在長江流域的一個相當文明、剽悍而發達的民族百越,如今哪裏去了?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自交趾至今會稽七八千裏,百越雜外,各有種姓。”從這裏不難看出,百越實際上是當時生活在長江流域,以及長江流域以南廣大區域眾多少數民族的總稱,“百”是個不準確數字。那麼百越這個大家族到底是由多少個種族彙成的,由於時間久遠,已是很難考證了。但從古代文獻上的片言隻語中,可發現“甌越”、“駱越”、“閩越”、“濮越”、“南越”等種種稱謂,可以證明這個驍勇並世居叢林的土著民族盛極一時,有過很大影響。
據曆史記載和考古發現,史學家們認為在距今4000~5000年前,在我國東南廣大區域活躍著一個大族群。按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它們可分為7個區域:即包括皖南地區的鎮寧區,包括杭州灣在內的太湖區,以贛江和鄱陽湖為中心的贛鄱區,洞庭湖及其南部地區的湖南區,包括廣東廣西的嶺南區,以福建、台灣以及浙東為區域的閩南區,以福建九龍江和廣東東江流域以東濱海地帶為界的奧東閩南區,版圖遼闊,地域分散。但這些區域中的古老居民,他們共同點是以幾何印紋陶為文化特征,考古專家認為,這種在硬陶上加工以裝飾性的幾何圖案,正是古越族的文化特征。
除了幾何印紋陶的文化特征之外,它還有些與中原華夏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大致有斷發文身、船棺懸葬、巢居幹欄、以蛇為圖騰等。
斷發文身。所謂斷發,古書中的記載,即“剪發使短,冒首代冠,而不束發加冠之意”;所謂文身,即在軀體皮膚上刺染花紋。目前古越人後裔如海南省的黎族和台灣高山族同胞,仍保留著這種習俗。史書記載古越人斷發的目的是為遊泳考慮,頭發太長下水遊泳很不方便;而文身呢?則是“下水以使蛟龍避之”。可見古越人與水上生活密不可分。
船棺懸葬。這是古越人非常普通的葬俗,死者被裝進船形棺木中,並將船棺放置於懸崖之上或岩洞之中。現今存於福建武夷山和江西貴溪仙崖峭壁懸崖之上的船棺,就是古越人的遺物。要將沉重的棺材放置於距地麵很高的懸崖洞穴中,就是在生產力發達的今天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難以完成的工程,古越人用什麼辦法放置懸棺,這還是一個謎。
巢居幹欄。古越人的住房特點是懸空,現今南方山區流行的吊腳樓,以及西南少數民族居住的竹樓,都可以視為古越民居的遺風。為什麼底部懸空,據考證是由他們所居住的環境決定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叢林裏,潮濕以及蛇蟲侵襲的原因,迫使他們選擇了這種與環境頗為適宜的建築。因為底部懸空,高出地麵,所以屋子周圍多修以幹欄,以防人物墜落。而中原地區的民居,則沒有這種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