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盜墓者的樂園:樓蘭古墓群的遭遇(2 / 3)

男屍身上的衣服鮮豔如新,好幾層,有毛的也有絲綢的,他們把它一層層剝下來,最後屍體上隻剩下一層白布,便扔回了坑裏。他們想不到的是,就連這塊裹屍的棉布也因為年代早保存好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次被盜的文物共2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三件,二級兩件,其餘為三級。

棺材無法拉走,幾天以後他們又來了一趟,把它鋸成了12塊。為它找了一個出價100萬的大主顧:西藏的文物販子尕瑪桑珠。文物就是經尕瑪桑珠越過西藏進入尼泊爾。後來據專家說,這是新疆到目前為止出土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彩棺。如果說阿布力孜他們是合作盜墓的話,同樣是以盜墓為職業的亞生其來克就是盜墓界的獨行俠。

每次去尼雅“挖寶”,33歲的亞生其來克都牽著兩匹駱駝從自己家住的綠洲出來,越過塔克拉瑪幹中心的沙漠公路,向西進沙漠。

尼雅距新疆民豐縣140公裏,不管是100年前的斯坦因還是90年代的中日聯合尼雅調查隊都是從民豐出發向北進入沙漠,到達最後一塊綠洲的時候,換乘駱駝,走兩天才能到達尼雅,任何現代化的運輸工具都無法對付這段路程。這是已知的進入尼雅的惟一一條路。大漠深鎖著尼雅,至今還隻有很少數的中外學者到過尼雅。

亞生其來克就這樣從東向西橫著進了尼雅。他不慌不忙地走著,像是從沙漠這一頭到另一頭的親戚家裏去串門。到尼雅他用了兩天。

亞生其來克不能在尼雅多呆,最多挖上兩天就得走。他要有足夠保證能走出沙漠的水。他就這樣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進出尼雅3趟。第三次出來的時候,他的駱駝上綁著兩具幹屍。

男性幹屍在1。8米以上,身著絲綢,黃頭發黃短須,連眼睫毛都曆曆可數。女屍也是黃色頭發,佩戴著項鏈耳環,穿著色彩豔麗的絲綢,腳上穿尖頭的皮鞋,樣子很安祥,像是王公貴族。他們都是白種人。

亞生其來克沒有把女屍身上的首飾拿下來,他知道,保存得越完好越能賣出好價錢。但走了一段路,男幹屍的整條腿還是斷了下來,亞生其來克一煩就把它扔了。扔在哪裏他也忘了,後來怎麼也找不到了。到了沙漠公路,他把幹屍埋在公路邊的沙山裏,在路邊的一個個體戶的餐館裏住了下來等待買主。每具幹屍的成交價是7萬元。而它們被運出國後,價格變成100萬元。

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當地向導的幫助下在羅布泊北發現了“樓蘭古城”,宣稱是“沙漠中龐貝城的再現”而轟動世界。中外學者相信,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目前被發現的最重要的曆史遺跡,它對研究新疆以至中亞的古代史、絲路之路的曆史變遷、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暫時”不能組織力量徹底發掘整理,樓蘭古城被宣布為“文物禁區”。

現******古過程

自斯文·赫定於1900年發現樓蘭古城,次年實施發掘,時光已經流逝100年。這100年中,樓蘭的發現、考察、研究,一直是國內外考古、曆史、地理等諸多學科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在步入21世紀的前夕,回顧一個世紀來有關羅布淖爾、樓蘭的研究,不乏曆史的教益。

20世紀30年代以前,是樓蘭考察研究蓬勃展開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濃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發展色彩。先後來到這片地區的有沙皇俄國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科茲洛夫,瑞典斯文·赫定、貝格曼,美國亨廷頓,英國斯坦因,日本桔瑞超等,當年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幾乎都有人來到羅布淖爾,或進入樓蘭古城,發掘附近的古墓。樓蘭自然無法免除被一次又一次發掘、搜掠,文物被攜走的命運。當年中國學者有幸進入這片地區考察的隻有黃文弼、陳宗器兩人,那是在中國學術界堅決抗爭後組成了“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他們作為中方團員,才取得了這一機遇。黃文弼在樓蘭城東北發現的遺址,所獲有西漢紀年的木簡,至今仍是樓蘭研究中的珍品。陳宗器考察的自敦煌到羅布泊的路線,羅布淖爾湖的水文狀況,在羅布淖爾地理研究中也都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環境和其它一些原因,我國僅在這一地區的“古墓溝”和“樓蘭古城”分別進行過為期不足一個月的清理工作。

樓蘭出土的文物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傭農民在樓蘭城中13處遺址內隨意發掘,取得了大量漢五銖錢、精美的漢、晉時期絲織物、玻璃器、兵器、銅鐵工具、銅鏡、裝飾品、料珠,陀羅風格的木雕藝術品。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漢晉木簡、紙質文書即達270多件。隨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又發掘了大量文物,僅漢文文書就達349件,不少文書有紀年,最晚的紀年為晉建武十四年(330),其它還有不少盧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這裏獲得了漢文文書44件,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國內外史學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信稿。如此豐富的文物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樓蘭史的研究。後來,考古學者在樓蘭城內發現了晉代漢文木簡、大量漢代錢幣、羅馬風格的玻璃器、漢式陶甑、一枚貴霜錢,在城郊漢墓中發現了大量來自黃河流域的絲綢織錦,也有西亞風格的毛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