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盜墓者的樂園:樓蘭古墓群的遭遇(3 / 3)

最近,在樓蘭城北20多公裏處還新發現一具彩繪雲紋、花卉、朱雀、玄武的彩棺,透示著濃烈的漢文化色彩,而入葬主人穿的棉布長袍、棺上覆蓋的獅紋圖案地毯,也保存完好。

樓蘭山普拉出土的最有名的毛織品是一塊織有“馬身人首執矛武士像”的。織物的上方是一匹飛奔在花叢中的馬,不過馬頭是人頭形象,下方是一個特寫的武士像,武士很強壯,臉上的肌肉隆起,嘴角透著堅毅,一雙海藍色的眸子專注地望著遠方。更讓人驚歎的是,武士臉上的肌肉的質感、皮膚顏色的層次感都不亞於一幅油畫,而這幅用細羊毛織出來的“油畫”全部以植物為染料。樓蘭出土的其它文物還有3800年前的“樓蘭美女”等,這些文物對於研究古羅布泊地區的居民、人種、以及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經營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證據。

樓蘭古城的消失

在羅布泊讓人感觸最深的是,所謂“滄海桑田”的變遷,可能並不需要預想中那麼長的時間,在堅硬無比、綿延不絕的鹽堿殼子上顛簸,很難想象50年前這裏還可以劃船,還能打上1米多長的魚。中上遊的引水灌溉和水庫的修建使塔裏木河不再注入羅布泊,1972年,羅布泊蒸發完了最後一滴水,成為一片死亡之海。

因為水的消失,一個湖的廢棄乃至一個城市的廢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並不鮮見。比如樓蘭。

曆史上,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係密切。《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樓蘭究竟是如何神秘消失的?一直是近代學者多年爭論不休的問題。

一個說法是戰爭,認為樓蘭是為仃零所滅,或者是被北方的匈奴遊牧民族所滅。但疑點是戰爭隻能毀滅一城一池,不太可能滅亡整個國家。還有一個說法是瘟疫,認為當時曾在全國發生過一場大瘟疫。附近曾發現過一些群葬坑,裏麵男女老少屍體像壘磚那樣層層疊疊。

氣候惡化論是目前較占上風的論點,認為是自然變化造成國家大遷移。那具著名的樓蘭美女(3800年曆史)在解剖的時候就已經發現肺部沉積有大量沙土。說明當時氣候已經開始惡化了。

不過大家認同最多的觀點大概也是樓蘭荒廢最根本的原因是樓蘭沒有水,著名曆史地理學家王守春認為,水的減少直到消失,除了氣候變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為原因。從曆史上看,也多次發生過由於人口的增加,上遊對河水的過度引取,使下遊河流來水減少和河道的不穩定,最終導致下遊古遺址廢棄的事情。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樓蘭人為大興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陽墓”砍伐了大量樹木,最終帶來了生態惡化。“太陽墓”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的是一層套一層的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原木。木樁由內而外,粗細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麵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酷似一個太陽,據今年年初的資料,在已發現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達一萬多根,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值得一提的是,發掘於樓蘭的用盧文字書寫的律法中,有這樣的律條:“凡砍伐一棵活樹者罰馬一匹,伐小樹者罰牛一頭,砍倒樹苗者罰羊兩頭”。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要生存下去必須保護生態環境。

但樓蘭最終還是湮沒於風沙之中了。根據曆史記載,樓蘭國曾有幾千人在一個叫善密的人帶領下遷到義烏(今哈密一帶),一部分人遷到了和田的羅普(羅布泊的轉音),還有一部分人堅持生活在羅布泊內,一直到清朝末年。

古人雲:“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樓蘭留下的“人與水的記憶”是一段慘痛的曆史。不過,看一看今天的羅布泊,看一看塔裏木河下遊大量因缺水而衰敗的胡楊林,就不能不讓人擔憂,我們留給後人的將是什麼樣的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