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陵中的聖德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先皇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後世研究康熙朝曆史的珍貴資料。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別於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橋至牌樓門段的神路由於地形的影響而呈彎環的曲線,無法像其它陵寢那樣對稱布置,於是當時的建築設計人員就根據神路走向順地製宜隨曲就彎地進行設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現出靈活多變、步移景換的效果,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聰明才智。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座宏偉陵墓,也沒有能夠逃離盜墓者的魔爪。
1945年9月原土匪馬福田手下的親信副官王紹義和參加過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出生入死、功名赫赫的解放區冀東軍分區敵工部部長黃金仲蒙騙解放區的區長、公安助理、區小隊長和大批的區、村幹部及民兵、群眾,使得他們已經在景陵的方城裏苦幹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夜,疲勞已極的村民們,雖然都熬紅了眼睛,口幹舌燥,但是沒有一個中途逃脫的。人們吵吵嚷嚷,擁來擠去,跳動的火把將陰森恐怖的景陵映得恍如白晝。方城、陵寢門、明樓、寶城和康熙陵墓的巨大寶頂,一片光明。
村民選取精美高大的彩釉琉璃照壁為此次盜陵的突破口,卻幾乎無從下手!盡管趕來盜陵竊寶的人多為村中壯漢,個個都有使不完的氣力,可是麵對牢固異常、幾乎無懈可擊的琉璃照壁,他們隻能望壁興歎,直到此時王紹義方才醒悟,孫殿英當初盜掘東陵時,為什麼出動近千兵力,最後不得不動用炸藥。
但頭腦精明、石匠出身的慣匪王紹義,沒有采取炸藥轟擊這種竭澤而漁的辦法。他命人用堅利的純鋼撬棍,將一塊又一塊的青石、青磚,紛紛從琉璃照壁的底座撬下來,經過一天的鑿撬,座基上很快便出現了一個偌大的洞口。地宮通道打通了。
王紹義雙手握著德牌擼子手槍,跟隨在狀若幽靈的人群後麵,緩緩向地宮深處遊動,突然,一道高十多米、寬約十六七米的巨大的漢白玉石門橫亙在眼前。王紹義指揮手下人用鋼釺、鎬頭狠命鑿撬,但石門紋絲不動。一番努力後,見毫無成效,無奈中王紹義命令用炸藥炸開石門。
經過兩天的努力,第一道漢白玉石門被炸開。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第二道、第三道石門也很快被炸開。在幾支火把的映照下,六具塗有朱漆的楠木棺槨出現在眾人麵前。麵對這六具巨大的棺槨,王紹義喜不自禁,在他看來,擺在麵前的不是數百年前的皇帝與皇後的遺屍遺骸,而是足以讓他一生享用不盡的之寶!
“給我劈!”王紹義向站在一旁發呆的田廣山下令。
田廣山深深吸了口氣,手握閃亮的利斧,“嗖”地一下跳到靈台上去,運足力氣,對準康熙的棺槨劈了下去。刹時,木屑飛濺,棺蓋裂開一條長長的縫隙。
“我也算一個。”關增會同樣手握利斧,跳上靈台,二人一左一右,對準康熙的棺槨較上了勁,眨眼問,棺蓋變得支離破碎。
兩人圍住棺槨,探下身子,欲待看個究竟,突然“噗”地一聲炸響,棺蓋下驀然間噴射出熊熊烈火。兩人猝不及防,被硝煙烈火迎麵燒個正著,慘叫之聲不絕於耳。
王紹義在刹那間的驚悸與恐怖過後,很快恢複了平靜。他衝上前去,衝哇哇亂叫的兩人發了一通無名之火後,又各賞兩人一腳,然後命令繼續開棺。
隨著棺蓋的開啟,棺槨裏噴射出一束炫目耀眼的光芒,整個地宮亮如自晝。
“天呐,這麼多珍寶!”眾人一齊圍上來,麵對一棺槨的稀世國寶,大張著嘴,心兒狂跳不止。王紹義擠上前來,瞪圓晶亮的小眼,一一掃視著:無數的瑪瑙、珊瑚、鑲金寶石、翠玉戒指、赤金鼻煙壺、珠串玉雕的帽花、亞攢、太平車、如意、花枝、墜子、耳挖、翡翠、台燈、夜光杯……
短暫的沉默過後,眾人突然醒悟,夢寐已求的財寶近在眼前,此時不搶,更待何時?於是一個個像餓久的虎狼一樣,瞪著血紅的雙眼,撲向棺槨搶了起來。剛才還安靜的地宮一下子混亂起來。
王紹義不愧是土匪出身,見此情景,將兩支手槍從腰間拔了出來,烏黑的槍口對準亂哄哄的人群,大聲吼道:“都給我住手,老子的手黑大家是知道的,無論是誰,膽敢私搶金棺裏的寶物,老子一槍崩了他!”說罷,衝地宮天棚“砰砰”放了兩槍。
眾人一下安靜下來,搶到寶物的極不情願地放回棺槨中。王紹義見局麵被自己控製住,才將懸著的心放下,又大聲說道:“弟兄們,我出身土匪不假,可生平最講義氣兩字,我已經說過,將來要論功行賞,現在地宮中六口棺材隻劈開一口,還有五口沒有劈開,待咱們把它們全部打開後,把寶貝都運到隆恩殿去,再平分如何?”
“行!”眾人情知無法與王紹義相拗,又大都知道王紹義心狠手毒,於是團團將孝誠仁皇後、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孝恭仁皇後、敬敏皇貴妃的棺槨圍住,劈棺扔屍,劫走全部隨葬珍寶……
據後世研究資料透露,這六具棺槨的隨葬珍品計有:天鵝絨鎏金朝冠1頂;金冠珠頂1座,上嵌大正珠頂、東珠各15粒;勒蘇草拆經纓冠1隻,嵌鑲銀珠20顆;各種玉及鑲鑽石、寶石鎦子35件;鍍金點翠上帶紅寶石的連環4對;玉鏤田瓜盅1隻;百褶金龍1隻;金累絲鑲嵌色珠石九鳳鈿1頂;各色玉驪條環38隻;玉、鑲珠挑杆8枝;金琺琅盅碟2件;鍍金銀奠池5件;鍍金銀中碗7隻;鍍金銀爵盞10個;龍形翡翠飾物1個;黃楊木鏤雕八仙過海盆景1尊;九龍玉杯1隻……
定陵被盜過程
定陵地宮內層層升高,建築布局緊湊、高低錯落有致,具有明顯的層次感。不知是命運使然還是清朝的殘酷剝削積累下的民怨太深,總之,陵墓被盜掘的惡夢一個接一個降臨到在清東陵裏安息的皇帝身上。鹹豐帝的定陵也不例外。
相傳,鹹豐帝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撫應及吏部尚書柏等人相度的,鹹豐也曾親臨閱視,認為平安峪“左龍蜿蜒,右虎訓俯,貼身蟬翼、牛角兩砂隱約纏護;蝦須、金魚二水界劃分明,靈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屬上上吉地”。
雖然定陵始建於鹹豐九年,但大規模營建還是在鹹豐帝崩逝之後,興工不久,在定陵的規製上曾引發了一場爭論,工部侍郎宋晉認為慕陵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二柱門、方城、明樓,將隆恩殿、東西配殿規模縮小,樸實無華,節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後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緊進行,應仿效慕陵規製營建。宋晉的建議遭到了禮親王世鐸等人的駁斥,最後,兩宮皇太後采納了世鐸的建議,以祖陵的傳統規製為主,又效仿慕陵裁撤職了大碑樓、二柱門,地宮內不再雕有經文、佛像等。定陵的規製成為後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藍本,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