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傾圮殘宮又遭劫:土匪再盜東陵(1 / 3)

作案時間:1929到1948年間

作案地點:清東陵

受害人:清東陵內諸位皇帝皇後及皇子

作案人:王紹義、黃金仲等人

作案後果:清東陵內諸陵墓寶物被洗劫一空。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史記載

引子

清東陵,曾經是一塊與世隔絕、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順治皇帝開始,先後有5位皇帝葬在這片宛若虎踞龍盤,充滿王氣之地。清東陵內最重要的部分,是那高高的封土寶頂下的地宮,那是安放帝後棺槨的地方。中國數千年奉行厚葬,清東陵地宮內隨葬了清朝260多年統治所積聚的無數奇珍異寶。然而,公元20世紀初,曾經燦爛的清東陵,悲劇性地沉入那蒼茫的暮色中。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在《優待清室條件》中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加以保護。”然而,民國政局風雲變幻,袁世凱竊國,張勳複辟,直奉大戰爆發,近代中國長期軍閥混戰動蕩不安,《優待清室條件》很快成為一紙空文。由於斷絕俸餉,守陵官員們大都遷往京城,僅剩不多的八旗兵丁也各謀生路,自顧不暇。方圓兩千多平方公裏的清東陵,不久便失去了它的清靜而成為匪盜出沒的地方。

當年,東陵內曾發生過這樣一起惡性的盜陵事件:守陵人深夜被土匪持槍堵於值班室,嗣後發現惠妃陵上有被盜挖的痕跡。麵對愈演愈烈的偷盜之風,當時清皇族代表憂心忡忡地向內務部報告,但卻得不到當局的重視。

1926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奉係軍閥張宗昌率部占據東陵,對東陵大行搶奪,銅鹿、銅鶴、銅缸等都被搬走,僅金銀器物就裝載了幾十大車。

這是軍隊第一次對清東陵的公開劫掠。此後,東陵內兵匪更加猖獗,連大殿樓台的檀木房梁、門窗隔扇都被拆下變賣,陵區內幾十萬棵鬆柏也被盜伐一空。

最後,終於發生了震驚全國甚至可以說是震驚世界的東陵大盜孫殿英盜寶案。然而,東陵是否就從此迎來了平靜呢?

惡夢不斷的清東陵

就在孫殿英率部向順義、懷柔一帶大舉撤退之時,躲在東陵外圍的土匪、歹徒以及奉軍、直魯殘軍的遊兵散勇,聞風而動,紛紛向東陵趕來。當他們發現各座陵寢均被鑿挖得千瘡百孔,而慈禧、乾隆二陵地宮已被盜掘時,遂趁著混亂再次將原本就堵塞不嚴的入口扒開,打著燈籠火把,提著口袋和各種防身武器衝進慈禧、乾隆兩陵的地宮,再次進行了洗劫,兵匪、歹徒們的行動,漸被附近土著所聞。於是,一幫又一幫的土著像剛剛從箱中放出的無主之蜂,成群結隊地提著草筐、口袋向陵區擁來,並將地宮中散落下的珠寶玉器又細細搜刮了一遍。

乾隆地宮由於泥水混雜,散落的寶物已很難尋覓,土著們便攜來耙鉤,像在田野中摟草,又像在河溝中捕撈魚蝦一樣,在泥水中四處打撈、摟鉤,將珠寶玉器以及乾隆和後妃們的破碎的屍骨一起裝入帶來的草筐、口袋,帶出地宮。然後或挑或背或用車接,弄到陵區之外的河中,用鐵篩反複涮洗,以淘選出金粒與珠寶。至於那些被裹挾而來的破碎的屍骨,自然是扔入河中隨水而去,可謂一場真正的洗劫。許多兵匪、歹徒及土著由此大發了一筆橫財。

就在慈禧、乾隆兩陵地宮再遭洗劫的同時,許多兵匪、歹徒又將先前被盜過的同治帝的惠妃陵寢地宮掘開,再次砸棺拋屍,全麵搜尋劫掠。同慈禧的遭遇相同的是,麵色如生、全身完好的惠妃,被扒光衣服,赤身裸體地拋在地宮的石板上,棺木被劈成碎片,被胡亂拋入地宮的各個角落,所有的隨葬品被劫掠殆盡。東陵再度陷入浩劫中。

1929年農曆十一月,裕陵園寢中的純惠皇貴妃地宮被盜,經實地查看,“金棺損毀、玉骨淩亂”,殉葬物品被盜一空。奏報溥儀後,撥款重殮、修理。後民國政府抓拿盜犯四名,押入大牢。

1930年農曆四月初,端慧皇太子園寢中的悼敏皇子地宮被盜。案犯用鐵錘鑿開地宮石門以後,因積水太深,坐著筏子劃進地宮,用利斧劈開兩旁的金棺(九阿哥、十阿哥),不知什麼原因,中間的悼敏皇子的金棺未動。他們用笤籬、鐵鉤撈出涼袋勾子兩件、紅珊瑚珠百餘粒、金錠子八個(每個金錠子重約五兩)。後來盜犯全部落網。

1931年3月,昭西陵被盜。東陵守護官員親赴現場查勘,隻見頭道石門已半開,右扇上破壞一尺有餘。二道石門雖未開,但左扇上被鑿一洞,長約0。7米,寬約0。27米,梓宮側倒於石床下。到了第二天,再行查看時,卻發現梓宮底、蓋已分置兩處,隨葬物品被劫掠一空。溥儀派往辦理昭西陵被盜善後事宜的載濤、溥忻以及溥安、奕元、聯壟、福隆阿與當時的東陵守護大臣毓崧,將孝莊文皇後的遺骨揀出,放在黃緞褥上,重新命工匠修補棺槨。待修好後,擺放在棺床正位上,將遺骨放入,蓋好棺蓋,關閉兩道石門。門上被鑿的洞重新用水泥填補好,除主犯外逃外,其餘盜犯均被抓獲。

然而,在東陵諸多的被盜陵墓中,損失最大而破壞最嚴重的,要數康熙大帝的景陵、鹹豐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了。

景陵被盜過程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後孝誠仁皇後崩逝,開始籌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興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埋葬康熙帝紀擯的景陵紀園寢也隨著完工,成為清王朝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紀園寢。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製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後,附葬皇貴妃的製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